霍晓红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视频】| 林安梧:如何读《论语》--经典、生活、实践与诠释的交融(连载二) 经典与生活-清和笔谭

编者按:在整个华夏文化传统里,《论语》最重要的一点是,这部书是孔老夫子跟弟子及当世人交谈的记录。《论语》作为一本“交谈性的经典”,跟一神论的“启示性经典”不同的是,强调人在天地之中,以其道德而参赞企慕于道,人与人、人与上苍、人与内在灵明、人跟动植物等整个存在的世界有其关联互动。其重点在人的内在德性践履,由此尽己而知人、尽物而知天。21世纪是一个交谈互动的时代,而《论语》表现出了老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是交谈的思想,交谈的经典,21世纪的人类文明就要求整个人类的交流互动,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

作者简介

林安梧教授,台湾台中人。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台湾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教授、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慈济大学宗教与人文研究所所长、台湾元亨书院创院院长,现任山东大学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杰出海外访问学者及儒学高等研究院客座教授。
发表专著20余部,专业学术论文200余篇,关注儒释道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林安梧师从牟宗三先生,是当代新儒学第三代中极具创造力的学者,在牟宗三先生“两层存有论”的基础上提出“存有三态论”,主张融通三教,面对21世纪文明的新挑战,展开对话与交谈。方法论上,以王船山、熊十力为基础,提出“道、意、象、构、言”五层诠释的中国诠释方法论。
林安梧尤为关注儒学的现代适应性问题,近年来更深研哲学治疗学之可能,开讲《四书》《金刚经》《易经》《道德经》等,推动民间书院讲学之风而不遗余力。

如何读《论语》
--经典、生活、实践与诠释的交融
(连载二)
文/林安梧
▲山东大学文化网专访林老师(来源:腾讯视频)

五经典即是生活,生活就是实践,实践中有诠释
今天谈这些,我是想跟大家说,经典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经典就是生活,生活不外实践,实践中会有诠释。我刚才就等于在诠释,诠释就会点化,一点化就会不一样。生活之为生活不是一般世俗的生活,生活里面隐含着一种生命的体验,“生”就变成“原泉混混,沛然莫之能御”那样种动能,而这个“活”,在整个生活世界之中鸢飞鱼跃,无所不在。
当然,你如果读禅宗会觉得,禅宗也是不外乎生活。确实,禅宗的生活和儒家的生活、道家的生活都是生活,只是儒道两家的生活和佛教的生活不同。佛教的生活告诉你心无挂碍,当下即能明心见性,明说的是“般若智”,明,观一切皆空,能度脱到彼岸。见性,性是“佛性”,佛性是真如。真如是一切法皆归真如,即万有一切皆归于空无,所以你了无挂碍。“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刘延锡,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和儒家不同。
儒家不会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儒家说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不只留下痕迹,而且还生生不息。“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如此推而扩之,“虽百世可知也”,所以儒家重视连续性(continuity),一种生生不息的连续性,重视“生”这个概念,而佛家重视的是刹那生灭云朵宝贝。所以读《论语》要恰当地读,如果你用禅宗的道理来读,读了半天,到最后发现不对。
有一位台湾的朋友在大陆讲儒学讲得不错,也讲《论语》,有一次他问我:“你觉得我讲得怎么样?”我跟他说:“禅味太重驱魔人前传。”禅味太重,讲当下就是放下,而儒家讲当下是提起。当下提起生生不息,不是当下放下了无挂碍。中国受佛教影响很深,佛法也很了不起,但是毕竟与儒学有不同,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生”,”源泉混混“,“沛然莫之能御”;“活”日字加一笔,“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样才叫生活。生活中就有实践,实践中有诠释。


回归语境阅读经典
我常常强调,读古书,请回到古汉语的语境中去理解。我们现在读《论语》,常常离开了我们的生活世界,离开了生活世界应该有的诠释,而且常常可有是洋汉学家怎么说,我们就跟着怎么说。一百多年来,我们基本上接受了西方近现代以来的传统,强调人的主体,认为人是非常重要的。人果真是很重要的,儒家也强调人很重要,但是重点不同。
西方近现代“人”的概念是从神的殿堂走出来,人理智的照亮几乎取代了上帝,不只强调人是万有一切诠释的起点、实践的起点,金熙秀而且以为人能够管控整个世界,甚至想要征服这个世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是通过思维“我“的存在去证立“我”的存在。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他把知识(konwledge)和力量(power)连在一起,认为人拥有认知的能力,是力量的掌握者。但是恶女传说,中国哲学不这么讲,我们会说,人和天地连在一起,人是得天地阴阳五行之秀气而最灵者。人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楯山文乃,“人之异于禽兽之几希”,人要参赞天地之化育。“参赞”这两个字多好,“参”就是参与,“赞”就是筑成,人参与天地之间而助成它。
西方近现代的“人文”是人走出神的殿堂来主宰天地。我们是人参赞天地之间,去助成、顺承、参与,即使有高的科技都是“天工人其代之”,即大自然之功人其代之而已,人天虽有分别但最后要和合为一。所以,你读《论语》在整个场景、情境、生活世界中,要还原到历史社会文化中。因为人之为人,是生活在天地之中的阿玖春温一笑,是生活在古往今来之中的。


《论语》的精神气脉:“云从龙,风从虎”
中国经典有个很独特的地方,它不注重语法而注重章法,不只注重章法,还注重整部书的精神气脉,要契入整部书的脉络才能分派处理得好。有人说《论语》20篇是有脉络的,它自有其安排,但很难说明它安排了些什么古牧吧。我读《论语》大约40年了,还没有想好应该怎么分派它,今天早上过来,想到了,我稍微分派了一下,你看,我是这样分派的:
第一篇《学而》:为学悦乐,君子自反。
第二篇《为政》:为政以德,养其性情。
第三篇《八佾》:礼乐教化,人文化成。
第四篇《里仁》:里仁为美,君子怀德。
第五篇《公冶长》:不罪无过,道器不离。
第六篇《雍也》:南面居敬,文质彬彬。
第七篇《述而》:述作默识,志道据德。
第八篇《泰伯》:礼让为国,民可使由。
第九篇《子罕》:承命立统,岁寒后凋。
第十篇《乡党》:乡党宗庙,时处以礼。
第十一篇《先进》:先进质朴,礼乐可成。
第十二篇《颜渊》: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第十三篇《子路》:勇者力行,以正治国。
第十四篇《宪问》:知耻明德,修身居藏。
第十五篇《卫灵公》:恭己南面,忠恕一贯。
第十六篇《季氏》:礼乐征伐,君子三畏。
第十七篇《阳货》:出处进退,兴观群怨。
第十八篇《微子》:陪臣柄政,贤臣远隐丁明亮。
第十九篇《子张》:道德宏笃,仲尼日月。
第二十篇《尧曰》:允执其中,知命君子。
这或许也是我读《论语》数十年的一点心得吧!中国的分类方式不是现代逻辑的理性分类,而是生命情气的感通,是“云从龙,风从虎”,相与为类。你读《论语》,记住不要用现代理性逻辑去分类,你要去体会、玩味,这一点很重要。体会、玩味,并不是说不用你的脑袋思考范争一,还是有基本方法的,朱熹有个“读论语孟子法”的提法。
他引程子之言说:“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读《论语》和《孟子》重点就在于切己不切己,这切字用得极好,要贴切、亲切、与自己的生命有切身的感受。


“缺憾还诸天地全职业米虫,亦是创格完人”郑成功引朱子学入台
朱熹,有人说他是“江西佬”,有人说他是“安徽佬”飞燕女,我们福建人说他是“福建佬”,这些学说都可以。他是中国人,而且对日本、韩国乃至整个东亚的影响非常深,譬如,日本明治维新能够成功与朱熹有密切的关系。基本上,台湾的儒学传统是朱子学,是随着郑成功从福建带去的。郑成功是福建人,和他的军师陈永华一起到台湾之后就建立孔庙,把朱熹的学问引到了台湾,台湾也由此走向文治治国。
台湾文化的生成跟郑成功有密切的关系。我常说涩谷系,政治虽失败,文化还是成功的,叫郑成功。郑成功从政治角度来讲是失败的,他战败了,不到40岁就过世了。但是郑成功在台湾影响范围很广,台南有个延平郡王祠,专门奉祀他。“延平郡王”,是明朝给他的封号。你们到台湾旅游的话,阿里山、日月潭等自然风光当然要去,同时也要到台南参拜一下台湾最早的孔庙,参访一下延平郡王祠。祠里有一副对联,是当时清朝的抚疆大臣沈葆桢写的:“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沈葆桢很了解儒家的观念氯化钾制氧气,他知道儒家所歌颂的完人往往在现实中是有缺憾的。儒家歌颂的不是现实的成功者,而是在现实中努力去追求理想的人。
你看《史记·伯夷叔齐列传》《史记·泰伯世家》,都是如此。《泰伯世家》被列为世家之首,讲礼让为德,《伯夷叔齐列传》居列传之首,代表纯粹理想性的坚持。后人有副对联歌颂:“一根穷骨头支撑天地,两个饿肚皮包罗古今。”伯夷、叔齐真是了不起的人。郑成功“缺憾还诸天地,亦是创格完人”,我常拿这副对联跟很多台湾朋友说,台湾文化因“承天命、继道统、立人伦、传斯文”,所以才有今天。如果台湾摒弃了天命,不继承道统,就很难成为今天这个样子。

▲恭录 林安梧著《儒道佛三家思想与二十一世纪人类文明》(山东人民出版社,2017年09月)
未完待续

上一篇:猥琐侠【视频】- 螃蟹里注射人造鸡蛋?9月最唬人十大谣言,你信了吗? 舆情关注-清朗舆情 下一篇:手动皂液器【视频】- 耳洞大开民谣种子计划迎着春风来 哼着民谣把日子过成诗回顾-硬糖昆明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