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对话韩鲁华】之六:把所有人物都拉在一个平面上-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
《山本》是贾平凹创作的第十六部长篇小说,出版以来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设《贾平凹对话韩鲁华》栏目,共分六期发布中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贾平凹与著名评论家、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韩鲁华关于《山本》的创作历程和文学理念的对话,本期为【贾平凹对话韩鲁华】之六:把所有人物都拉在一个平面上。
对话嘉宾
贾平凹,1952年出生于陕西丹凤县棣花镇,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现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延河》《美文》杂志主编。出版作品有《贾平凹文集》24卷,代表作有《废都》《秦腔》《古炉》《高兴》《带灯》《老生》《极花》《山本》等长篇小说16部。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五魁》及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五次龙翔官道,即“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施耐庵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当代文学奖”“人民文学奖”等50余次;并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香港“红楼梦·世界华人长篇小说奖”,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法国“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作品被翻译出版为英、法、瑞典、意、西、德、俄、日、韩、越文等30余种,被改编为电影、电视剧、话剧、戏剧20余种。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是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特种焊条也是当代可以载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韩鲁华,著名评论家、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在人文杂志、文艺争鸣、小说评论、当代作家评论、当代文坛、西北大学学报等专业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百篇,有10余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作家研究文集等全文转载收录。出版专著《精神的映象——贾平凹文学创作论》《穿过云层都是阳光:贾平凹、韩鲁华文学对话录》,参著《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综史》(主撰《中国当代文学主题发展史》卷)、《中国当代文学》等专著、教材4部,主编《<秦腔>大评》《<高兴>大评》等专集,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陕西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厅项目1项等。
把所有人物都拉在一个平面上
韩鲁华
下面想就几个人物形象塑造方面聊聊。首先是女主人公陆菊人。在我的印象中,你过去长篇小说中的人物,虽然丰满,但是性格发展逻辑不够明显清晰,一般是横向展开,纵向深入发展的人物不多。而陆菊人很明显有着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塑造得很成功的一个典型人物。在我看来,对于人物的塑造,不仅要写出人物的丰富性、多侧面性,还要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性布洛尼亚。这就形成了横向拓展与纵向深入发展的融合。另外,在塑造陆菊人的时候,是否也有可供参考的原型?
贾平凹
这个陆菊人刚才没讲,她肯定有写作原型。首先是对这个人物有了兴趣,我觉得这个人与众不同,才产生了写作的欲望。因为我觉得陆菊人这个人物正好含纳了中国妇女身上最基本、最好的那些因素,那些成分。比如说她的善良,她的能干,她的见识。原来是说“上得了厅堂,下得了灶房”,陆菊人就有这本事,大理上能把握住,出去也不畏畏缩缩,能大大方方,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不说,骨子里还有一种正义感。但她毕竟是那个时期的一个农村妇女、普通妇女boee,她还要守妇道,要看重她的名声,虽然丈夫不好,但对丈夫还要关心,对公公还得孝敬,对邻居还得友爱。但是同样的,她得有她的精神寄托。她的精神实际上就寄托到她丈夫的这帮子从小长到大的朋友身上。看到井宗秀能成事儿上海沧桑,是个人物圆癣图片,她就默默地、暗中地、或明或暗地支持他。支持他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在寄托自己的精神,要不然很要强、很能干的女人,在那个时代怎么活下去?又得不到更多的幸福,你说她怎么活下去?她就寄托,把她向往的东西寄托到这个人身上,盼望着这个人成事。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对你抱有极大的希望,但我也不祈求于你啥东西,我连你的手摸都不摸,不产生别的啥事情卢燕娥,只是暗中支持。支持以后一方面是得到了精神寄托,你成功了我就觉得我也成功了。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易唐网,她发现那就不是她想象的那个人,她就感到了失落,尤其是她在架子上那天晚上,坐了一夜,她看到那些环境、那些场景,实际上她感到一种伤感,一种无奈,一种凄凉。那一段叙述就是我在写作中有意要写出的一种现代意识,作为一个人,精神的一种失落感,那种无处依托的凄凉感。她本来热气腾腾的来支持一个人,却觉得这个人又不行,但她又没办法阻止人家,矫正人家,她就有了很无奈的那种意识,这就是现代人对于自身生命的一种意识吧。她区别于过去那些“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妇女,那些男人哪怕是傻的都得依附上傲慢膏药狐,哪怕是坏人也要跟上的妇女。她和她们不一样的,这个女的有现代意识,所谓“现代意识”,实际上是最接近本质性的东西。西方人比咱更接近,咱就把那叫做西方的。西方就现代咱就落后?那不是的。“现代”这个词就是现在人对于生命、对于人生的一种看法。作者是通过这个人物丛威娜,表达对于人生、人事、生命的这种看法。要没有这些看法,我还写它干啥?现在世上的故事多得很,写那没意义,对吧?
韩鲁华
说到陆菊人自然就联系到井宗秀这个人物。在我看来,井宗秀是《山本》中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另一个典型人物形象。这也是一个性格发展逻辑非常清晰的人物。他和陆菊人一样,其性格有个发展的过程,但似乎又是不同的。陆菊人于坚守中向更好的方面发展,井宗秀是反向发展。
贾平凹
因为过去在写作品的时候,大多数是一出场这个人就定性了,只是截取了他定性这一段,没有写这个发展过程。而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就是另一种写法,就是叙述性的,拉得很长,有故事连贯性。但这种写法我过去很少用,这次是要包括井宗秀、陆菊人,都是发展型写法,开头和后来都与从前不一样李尚洙。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事情的发展,以及经历得多了以后,就变了,这次的人物是发展的。当时写这个人,表现这个人怎么从一个本分的普通人一步一步发展成后来的样子,这是外部环境对他的影响激发了他内心那股精干的、勇敢的英雄气质。他其实身上是有这些基因的,没有这些,外部也激发不起来。但是怎么激发?怎么消退?又怎么升起来怎么灭下去?这里面贯穿着一种思想,就想把这个人写成一个呼啸而来呼啸而去的秦岭人。为什么把作品中的颜色处理成黑色的?黑衣、黑旗、黑裤子爱恨恢恢,伊斯兰国基本上是这样,秦人基本是这样。秦人那时候崇尚黑,灭六国的时候快得很,但秦很快又灭亡了,退下来了。后来包括陕北一些人物,像陕北的李自成,就是这种呼啸而来呼啸而去向云龙,发展得很快,一下子起来了,一下子又退下去了。我心目中有这种想法:伊斯兰国这些人都强悍,都崇尚黑,一两年就起来了,一两年又被消灭得没有了,就像白雨过沙滩这个意象。我就想把人物塑造成这样的人物。
韩鲁华
郎中陈先生,庙里的地藏菩萨式的宽展,塑造得也是成功的。陈先生这一形象,很容易让人想到你此前作品中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比如《古炉》中的善人,《极花》中的老老爷,甚至《老生》中的老生等。宽展是你作品中很有创新性的人物形象,与过去此类女性形象很不相同。
贾平凹
《古炉》里面的善人和《极花》里面的老老爷,实际上和陈先生是一个类型。为什么要写这个人物?因为当我要写一个镇子,写镇子的全部生活的时候,我想了想,还是不能脱离这个人物,还是要把中国农村社会自我维系、自我发展的那种形态写出来。怎么维系这个社会,发展、延续下来,民族五千年用啥控制,除了由每个朝代当权者控制、用权力控制以外,还有它自我控制的部分,有权力线,有经济线,有宗族线,有教育线,有佛、道这几个维度,用这几条线来网罗这个社会,这个团体才慢慢发展并延续到后来。这佛和道的问题,是特别重要的东西。在农村,除过权力、政治、经济以外,控制这个村庄以及这个村庄的人怎么活下来、延续下来的泽布拉,一个是宗族,一个是宗教。宗族就是祠堂、族人、族长这一套,以及涉及的亲戚关系等;宗教就是佛、道、神。为啥说宗教重要?你看陆菊人他们吵架了都去庙里发誓,为什么死了要超度呢,有个啥事情都要信神呢?宗教维系的是他的精神。所以这个人物就保留下来了。
这就牵扯到宽展师傅,意思就是从佛教的眼光看待镇上的世事,看镇上的芸芸众生。对镇上的世事以及芸芸众生的状况产生一种慈悲。陈先生是从道教对生命的解释,对认识社会、认识事物的智慧上给予陆菊人启示,而宽展对于陆菊人的启示就在于慈悲方面。比如王帅文,她要超度好多人,不论好人坏人,只要是人,都为他树生死牌子,为他超度。她从慈和悲方面超度所有人。陆菊人怎么能成为这样的人?因为除过她本身是一个不错的人以外,她有社会教育,还有佛,有宗教的信仰,更有陈先生、宽展师傅以及井家兄弟对她的影响,她才形成了这样一种性格。
韩鲁华
在这部作品中,花生虽然着笔不多,却也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女性形象,但比起陆菊人、宽展来,就我的感觉,她的形象似乎要单一些。
贾平凹
花生这个人物比起宽展师父、陆菊人当然要单一些。塑造这个人物的想法是啥?我其实不是特别想塑造这个人,这是从陆菊人角度来写的一个人,段曦是为了表现陆菊人。陆菊人为了对井宗秀好,就专门为他培养了个漂亮女孩子。这种故事世间还真有。有个画家就是那样,他到城里去了,他老婆就不愿意跟去,说她年纪大了,就精心培养了一个小女娃,告诉她丈夫的生活习惯是个啥,爱吃啥,爱穿啥,要注意啥,培养了三年之后给她丈夫送过去了。这画家对大老婆特别尊重特别欣赏。谁来拜他、当他的学生,先要给他的大老婆磕头。大老婆后来一直没到城里去。实际上就是从陆菊人的角度写花生,通过写花生来表现陆菊人的美丽、善良、体贴和温柔。陆菊人与花生其实是陆菊人的两面,写花生由陆菊人培养着送去给井宗秀,就有这种意思,这是从这个角度来写的。
韩鲁华
你在作品中常常设置些特异的人物,像狗剩与蚯蚓这两个人物,看似不重要,但却是贯穿性的人物。在阅读中,这两个人物让我联想到狗尿苔、引生等,我甚至觉得这两个人物是一个人物的两个方面。
贾平凹
狗剩以及蚯蚓也有一些狗尿苔、引生的影子,都是一些小人物,但都是特别有趣的人物,尤其那个蚯蚓。你看戏剧舞台上,为什么要有老生终极凶器,有小生,有花旦,有丑旦异形虫历险记,有刀马旦(这都是正面人物),还必须要有丑角。一方面就是要展示人生百态,用丑角从另一个角度来演绎一个故事,一种人生体会;再者就是从舞台效果上,他要把这个抖开,就像和面,要搅,就靠那些丑角人物来搅合,故事才能生动。要没有那些人,故事就是个板结,就死板得很。蚯蚓实际上也起了这个作用。当然狗剩还有另一点,就是你看像这样的人物,这么好的人后来成残疾,从这个角度来写,有点悲剧感。但蚯蚓的作用完全是要把这个故事抖起来,活泛起来,有趣味儿。
韩鲁华
谈到这个作品中的人物,就不得不提到平川县的县长,这也是一个非常富有意味的人物形象。他似乎是你此前作品中极少见到的人物形象。你设置这一人物使人感慨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的无奈,但于无奈中却又完成了秦岭植物志和动物志。
贾平凹
当时确实就像你说的,主要是写在那个战乱年代知识的无用和无奈,知识分子的无用和无奈。关键时候知识分子起不了作用,就是从这个角度来写的。但是一个社会最基本、最根本的东西还得靠这些人。在战争年代、动乱年代他就是无可奈何。
(完)
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出品
如需转载注明出处
欢迎各类微信公号联络合作
热线电话:400-180-2028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jpwdss
本公众号投稿邮箱:Jpw195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