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晓红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霍晓红董元奔‖可歌可泣藁城后——元朝开国董氏事略三题-古典潮选刊

霍晓红

董元奔‖可歌可泣藁城后——元朝开国功臣董俊事考
原创文/董元奔

我们宿迁西郊一带的董氏是董仲舒的后裔,董仲舒自古被奉为一世祖。但是,本文我要谈我们的近祖、董仲舒五十七世董俊。我拟用三章内容还原董俊的血脉流向宿迁的痕迹,以供其后裔知晓往昔,展望未来。
一、灭金亡宋立鸿功
董俊(1186-1233),字用章,真定藁城(今河北省藁城市)人。
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南宋主战派韩侂胄的首级被主和派送往金国,宋金“嘉定合议”,宋宁宗放弃抗金国策,但是宋金双方仍然在积极备战。
金宣宗贞佑年间(1213-1217),董仲舒五十七世孙、藁城人董俊组织家族武装,积极参加金军对南宋的进攻。1215年,蒙古国王木华黎率兵伐金,围攻藁城,俊率所部投降蒙古,并打败金将武仙,迫使武仙投降,夺取了真定州。为此,1220年,木华黎授俊龙虎卫上将军、行元帅府事,驻藁城;并升藁城为永安州,俊兼太守。1225年,武仙叛蒙,复归金,俊再度攻克真定,稳定了蒙元的河北局势。
降蒙元十余年间,俊追随蒙古人南征北战。元太宗窝阔台四年(1233),俊参加元军对汴梁的围攻,金哀宗出城逃跑,俊率兵追击,死于阵中。
董俊死后,窝阔台追赠其为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封寿国公,谥忠烈。窝阔台并责成俊长子文炳继任永安太守,兼领俊原军职。董俊的其他七个儿子都得到了妥善抚恤。1234年,文炳率所部参加了元朝灭金的战役。
1259年,蒙元政权海迷失后垂帘听政末期,蒙哥即帝位,忽必烈组织伐宋,文炳以四弟文直领永安州,自己带领诸弟随忽必烈出征。文炳部作为先锋,强渡长江,大败宋军。第二年,忽必烈即皇帝位,授文炳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佩金虎符。文炳兄弟从此成为忽必烈的心腹。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年(1269),文炳被拜为参知政事。十三年(1272)三月,文炳随元世祖大举伐宋。十七年(1276),文炳部占领南宋首都临安南郊,宋恭帝投降。
元朝统一全国,元世祖推文炳为第一功臣,拜文炳为中书丞(领中书省、枢密院事)。由于文炳的几个弟弟均有战功,元世祖授文炳三弟文用兵部尚书,后转礼部尚书、知秘书监,元世祖晚年,更拜文用为御史中丞兼翰林学士承旨。元世祖对文炳八弟文忠也极其倚重,曾渭太子说:“董八,崇立国本者,其勿忘之。”元统一全国后不久,世祖拜文忠为资德大夫、枢密院事、典瑞监卿,兼领兵马司。文忠是“老五房”的祖先。文炳二弟文蔚于统一前战死沙场,泰定年间(1324-1328)被追赠明威将军、上骑都尉、陇西郡伯;四弟文直统一前接替文炳任永安太守,元统一后弃官归隐。
二、有元一代家门盛
1278年,董文炳病死,元世祖追赠其金紫光禄大夫、平章政事,封赵国公,谥忠献。1281年,文忠病死,享年51岁,元世祖追赠其光禄大夫、司徒,谥忠贞。
整个元朝期间,董俊后裔,特别是俊长子文炳和八子文忠后裔,一直是朝廷重臣和皇家依仗。这里我只对我们宿迁江都堂董氏的祖先文忠后裔的情况进行总结。
文忠一支,前后七代共有八十五人取得功名。其中重要的有:
文忠长子士珍(1255-1314宿迁江都堂的祖先),字周卿,官至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傅、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谥清献。董文忠次子士良,曾官开州知州。文忠三子董士恭,官至资德大夫、御史中丞。
下一代,士珍生有六子,其中,守中官至枢密院副使、护军都尉,封赵郡公;守庸,官至资政大夫;守恪官至礼部郎中;守逊官至颍州知州;守简官至御史中丞、上柱国,封冀国公,谥忠肃。士良长子守成,官至资德大夫。士恭次子守让官至正议大夫、东昌府(今山东省聊城)总管;三子守训官至中书左丞。
复下一代,守中长子董玥官至通议大夫;次子董辖官拜参知政事;三子董鉉官至秘书少监;四子董鐩官至奉政大夫。守庸四子董镌为承德郎。董守恪长子董镐,官至中宪大夫;董守训长子董锾,知太医院事;四子董久,官至广信府(今江西上饶)知州。
更下数代,不复列举。
三、沙场散后复聚来
元朝统一中国前,董俊长子董文炳任忽必烈的亲卫军指挥使,此后在整个元朝的一百余年里,董俊的后裔均有大批人被选入亲卫军,而且一直充任统领,元朝皇室甚至首都的安全系于董门。
元末爆发刘福通、朱元璋、张士诚等农民大起义。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元军与起义军在黄淮地区激战,战场以高邮为中心,北起徐州南,南达扬州,沿运河两岸。起义军声势浩大,元政府不仅投入了数十万官兵,还把精锐的侍卫亲军派到战场上去,侍卫亲军的统帅是文忠的重孙董玥。董氏的青壮年也大都参加亲卫军出征。
正当元军在高邮城外快要进入攻势的时候,元军统帅脱脱招政敌哈麻诬告延误战机,脱脱被撤职,数十万元军陷入混乱,起义军迅速组织反攻,元军大败,死伤无数,元政权即将崩溃。
董玥率领的元朝亲卫军也被打散,董氏子弟成为起义军搜捕屠杀的重点群体之一,董氏子弟被迫大略以支系为小分队,分散逃命。他们大部分过江南逃,后来散居在苏南、浙江、江西等地;少部分向北欲逃回老家藁城,但是大多没能逃到藁城,遂散居在以赣榆为中心,北起山东日照,南到江苏盐城的沿海区域;另有一部分散居在徐州周边。
董士珍之子守庸曾是元政府资政大夫,元末受官司牵连失官,他厌倦了政治,加之战乱,遂举家迁居景州(今河北省景县)。为了避免家族受元朝旧政敌迫害和新兴的汉族政权报复,守庸以一座寺庙的名字改自己名为善权,取愿意随方就圆,忍辱偷生之意;他又把自己的儿子董鍚改名为董扬,希望后代再度崛起,重扬董门。
明朝统一全国后,为了缓和国内矛盾,特别是明政府复兴董仲舒儒学的需要,对元朝藁城董氏逐渐放宽政策,藁城部分董门子弟逐渐进入仕途。明前中期,董扬的重孙董全体任徐州儒学教谕,后来就把家牵到徐州东北花谷山(今董家湖,属尹庄)。全体是董俊八世,董仲舒六十四世。此后,全体家族人丁兴旺,逐渐分散到铜山东、睢宁、邳州南等地。清初,董全体七世(董仲舒七十世)董玉员带着五个儿子(史称的“老五房”)从邳州迁居宿迁西,至今已繁衍十余代了。

(责任编辑:董 尧)


【作者简介】董元奔,字固辕,1971年生,董仲舒79世,江苏宿迁人,传统文化工作者。


上一篇:霍晓红萌宝唐诗三百首-《苏幕遮·碧云天》-萌宝唐诗三百首 下一篇:霍晓红蒙山农村常见的这种树,人们只知它的果有毒,却不知可治胃病!-蒙山通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