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晓红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霍晓红著名相士故事-学学风水

霍晓红
关注我们获得更多内容
1.姑布子卿
春秋时期的古郑国,即现在的华州一带。现在华州还有郑桓公墓。
史书记载,古郑国出了两个在当时很有名的人,一个叫姑布子卿,一个叫季咸,这两个人都是因为高超的相人之术而在列国出名。
那个时代交通、通讯都极其落后,很不方便。且列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能在那时出名,很不容易。据史书记载,姑布子卿可与孔子齐名。
他们为什么会出名?他们不总呆在一个地方,而是周游列国。且多出入王侯将相、富商大贾之门庭,因此他们的名气不胫而走,广为传播。他们相人的事例不仅流传于百姓之口,也被记载在不少的史书之中,他们的名声也得以名传青史。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间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战乱,人的命运变化很大。有的人早上还趾高气扬的发号施令,晚上就成了刀下鬼;有人在昨天还很富有,可到了第二天竟成了流落街头的亡命之徒;有人在一夜之间会青云直上封候拜相……由于这种多变,生存命运显得很是无常,人们就希图早点知道自己的命运,以防范命运的不测。他们不惜花费重金去雇请有名气的相士,为自己和自己的妻、妾、子女看相。
春秋时期,中国的相人之术,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相士们已经可以根据前人的种种经验,从医学的角度、从遗传学角度、从行为学的角度、从实证学角度,来观察一个人,从表及里地认识一个人,从而判断他的个性、气质、胆略、心志以及他因某种原因引起命运变化和结局。有的相士不仅懂巫术,还懂医理,懂相人之术,十分高明。他们通过对千万人断相实例的实践,往往看得很准,很自然的获得了社会广大人士的承认和信服。
越国的范蠡,对文种大夫的命运很是关注。他相了越王勾践之相:鸟喙、鹿颈,是个只可共患难,不可同富贵的人,劝文种离去。文种不相信会发生这样的事,结果很快被越王所逼杀。像这样的事例,在当时是很多的。可见从平民百姓到王公大臣们都对相术深信不疑。
姑布子卿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在春秋众多相士之中,他能如北斗明星一般青史留名,传到当代,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传说他对相术,除了有继承,还有很大的建树与发展。他对生命现象的认识,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他应该是最早期的生命科学的研究家,而他研究的不是动物,不是植物,而是人。
可以想象,姑布子卿相过的人真不知有多少。他的学习研究与实践,花去了毕生精力。不少人把后来的相术,也称着姑布子卿术。
史书记载了姑布子卿,为晋国赵简子将军和他的几个儿子以及为孔丘看相的典型案例,世代相传。
晋国赵将军,很想知道自己的几个儿子中,那一个可以继承自己的封位和事业,他自己又判断不了,就派人请来了姑布子卿,为其决断。姑布子卿在厅堂里看过他的几个夫人为他生的几个儿子之后,没有表态,却对厅堂外站着那个衣着平常的青年有了兴趣,问及赵简子之后,方知那是赵简子与婢妾所生的孩子。姑布子卿很坦诚地对赵简子说“你的子毋是一个真将军”,在以后的岁月里,子毋果然作了晋国的将军。
姑布子卿为孔子看相的事情更是传扬得很远。因为,那是姑布子卿当着孔子不少学生与路人的面品评孔子的相貌和他的人生。
姑布子卿迎着孔子的面看了五十步,又在孔子之后跟随五十步之后,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孔子额头像尧,眼睛像舜,脖子像大禹,嘴巴像皋陶,从前面观看,相貌过人,有王者气象。若从身后观察,却是肩高耸,背瘦弱,这样的不足与缺陷,将让孔子一生郁郁不得志,无坐朝堂之富贵。后来孔子的命运也证实了姑布子卿的相断千真万确,孔子本人也折服不已。
另一个相士叫季咸,他曾经在年青时作过巫师,学过医术。他善于看人的身体强弱、病状及断人生死之日,更重于从医术眼光看人。他经常看得很准,预测某人,某年某月会病故,常常是准确无误。不少人有病恙在身,都请他去看,以断吉凶。他对当时的“扁鹊之术”有相当的领悟。
他也常去贵族之家去看相。和当时的诸子百家名士也有过往。史书记载,他为列子的老师壶子去预测,被壶子耍弄,没有奏效,原因是壶子不是一个普通平常人,而是一个功夫超人的修炼家,他可以闭气凝神制造假象,骗过季咸的眼睛,使季咸失手。这件事也被列子记录在他的著作之中,流传几千年之久。
姑布子卿和季咸,是春秋郑国人,是现在华州一带人士,可惜他们的技艺在后代人中失传。
《韩诗外传》:一次,孔子出卫国东门,远远望见姑布子卿。孔子说:
“你们要记下高人对我的看法。”姑布子卿也说:“徒儿们礼让些,有智者来。”
孔子下车步行,姑布子卿迎面看了一下,过后50步,又回头看。问子贡:
“前面那人是鲁国的孔先生吗?”
子贡回答:“是,我先生怎样?”
姑布子卿说:“此人长有尧帝的颊骨,舜帝的眼睛,禹帝的颈项,皋陶的嘴巴。正面看,有王者之风但是从后面看,肩高而腰背薄弱,就这点比不上前四圣。”
子贡听了有些失望。
姑布子卿说:“你不要这样,他流汗而无酸臭,又不叼食,只不过远望象丧家之犬罢了。你不要这样。”
子贡原话告诉孔子,孔子对“丧家之犬”深感愧疚。
孔子说:“王道已殇,政教已失,而我若丧家之犬,他是知心人啊!”
《史记???赵世家》:赵国执政者赵简子请姑布子卿相他的几个儿子。
姑布子卿说:“没有大将军。”
“赵氏会灭亡吗?”
“刚才在外面看到一个将种。”
“那是我小老婆生的,叫毋恤,他的妈地位很低。”
“上天注定,虽贱必贵。”
从此,赵简子常常和儿子们谈论,毋恤最为贤能,便立毋恤为太子。
姑布子卿是“奇形即圣人”相术一派的开山鼻祖。传说他曾给孔子看过相,说孔子有4位圣人的脸型特征:像尧一样的面颊,像舜一样的眼红,像禹一样的脖项,像皋陶一样的鸟嘴。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可能是后来尊崇姑布子卿的人附会而成的,因为姑布子卿也是从传说中知道4位圣人的“尊容”,他只是以传说来观照孔子的长相。不过,我们的老祖宗孔夫子其貌不扬,倒是可以相信的。
由于姑布子卿相术精明,影响甚大,后世相士把他奉为相人术之祖,相人术也被后人称为姑布子卿术。
2.朱建平
朱建平,沛国人也。善相术,于闾巷之间,效验非一。太祖为魏公,闻之,召为郎。
文帝为五官将,坐上会客三十余人,文帝问己年寿,又令遍相众宾。建平曰:"将军当寿八十,至四十时当有小厄,愿谨护之。"谓夏侯威曰;"君四十九位为州牧,而当有厄,厄若得过,可年至七十,致位公辅。"谓应璩曰:"君六十二位为常伯,而当有厄,先此一年,当独见一白狗,而旁人不见也。"谓曹彪曰:"君据藩国,至五十七当厄于兵。宜善防之。"
初,颖川荀攸、钟繇相与亲善。攸先亡,子幼。繇经纪其门户,欲嫁其妾。与人书曰:"吾与公达曾共使朱建平相。建平曰:'荀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钟君。'吾时啁之曰:'惟当嫁卿阿骛耳。'何意此子竟早陨没,戏言遂验乎!今欲嫁阿骛,使得善处。追思建平之妙,虽唐举、许负何以复加也!"
文帝黄初七年,年四十,病困。谓左右曰:"建平所言八十,谓昼夜也,吾其决矣。"顷之,果崩。夏侯威为兖州刺史,年四十九,十二月上旬得疾,念建平之言,自分必死,豫作遗令及送丧之备,咸使素办。至下旬转差,垂以平复。三十日日昃,请纪纲大吏设酒,曰:"吾报苦渐平,明日鸡鸣,年便五十,建平之戒,真必过矣。"威罢客之后,合瞑疾动,夜关遂卒。璩六十一为待中,直省内,欻见白狗,问之众人,悉无见者。于是数聚会,并急游观田里,饮宴自娱,过期一年,六十三卒。曹彪封楚王,年五十七,坐与王淩通谋,赐死。凡说此辈,无不如言,不能具详,故粗记数事。惟相司空王昶、征北将军程喜、中领军王肃有蹉跌云。肃年六十二,疾笃,众医并以为不愈。肃夫人问遗言。肃云:"建平相我逾七十,位至三公,今皆未也,将何虑也乎!"而肃竟卒。
建平又善相马。文帝将出,取马外入,建平道遇之语曰:"此马之相,今日死矣。"帝将乘马,马恶衣香,惊啮文帝膝,帝大怒,即便杀之。建平黄初中卒。
对于建平的相术,时人多有赞语。颍川荀攸、钟繇为密友,曾请建平看相。荀攸先死,儿子尚小,钟繇为其理家,打算把荀攸的妾嫁出去。他在一封信中说:“我和荀攸曾请朱建平看相,建平说:‘苟君虽少,然当以后事付钟君。,我曾开玩笑地对苟攸说:‘到时只好把您的妾阿骛嫁出去了。’没想到荀子真的先死,戏言成真了!现在把阿骛嫁出去,使她得以过上好日子。现在回想建平的相术之妙,真是可以直追唐举、许负啊!”
但建平的相术也有不准的时候,“唯相司空王昶、征北将军程喜、中须军王肃有蹉跌云”。如王肃六十二岁时,得了重病,众医都说没治了。临死,夫人问其遗言,肃云:“建平相我逾七十,位至三公,今皆未然,将何虑乎!’’这种情况大概每位相师都有,《三国志》直笔托出,亦可见史家风范。
3.乙弗弘礼
乙弗弘礼,隋唐时人,贝州高唐人。隋炀帝居籓,召令相己。弘礼跪而贺曰:“大王骨法非常,必为万乘之主,诚愿戒之在得。”炀帝即位,召天下道术人,置坊以居之,仍令弘礼统摄。帝见海内渐乱,玄象错谬,内怀忧恐,尝谓弘礼曰:“卿昔相朕,其言已验。且占相道术,朕颇自知。卿更相朕,终当何如?”弘礼逡巡不敢答。帝迫曰:“卿言与朕术不同,罪当死。”弘礼曰:“臣本观相书,凡人之相,有类于陛下者,不得善终。臣闻圣人不相,故知凡圣不同耳。”自是帝尝遣使监之,不得与人交言。
初,泗州刺史薛大鼎隋时尝坐事没为奴,贞观初,与数人诣之,大鼎次至,弘礼曰:“君奴也,欲何所相?”咸曰:“何以知之?”弘礼曰:“观其头目,直是贱人,但不知余处何如耳?”大鼎有惭色,乃解衣视之,弘礼曰:“看君面,不异前言。占君自腰已下,当为方岳之任。”其占相皆此类也。贞观末卒。
关于弘礼看相的故事,史传不多。据《新唐书?方技》载:
“当赐帝居藩,召见,弘礼贺日:‘大王为万乘主,所戒在德而已。,及即位,悉诏诸术家坊处之,使弘礼总摄。海内寝乱。帝日:‘而昔言朕既验,然终当奈何?’弘礼逡巡,帝知之,乃日:‘不言,且死!’弘礼日:‘臣观人臣相与陛下类者不长,然圣人不相,故臣不能知。’由是敕有司监视,毋得与外语。
隋炀帝是骄淫奢侈,且又非常迷信的君主。据明齐东野人编演《隋炀帝艳》说,其母独孤后分娩时,“只见肚腹中一声响亮,就像雷鸣一般,只见一条龙,突然从自家身子里飞将出去,初犹觉小,渐渐飞,渐渐大,直飞到半空中,有十余里远近,张牙探爪,盘旋不已。正觉好看,忽然一阵狂风骤起,那条金龙不知怎么,竟坠下地来,把个尾碎碎跌断,仔细再一看时,却不是条金龙,倒像一个大老鼠模样”。其父文帝“听见红光梦龙,知是人君之象,满心喜欢,但听见坠下地来,把尾跌断,又像大鼠,心下就暗暗有些不快”。这个梦兆暗不了炀帝的生命旅途,炀帝后来知道了这个梦兆,却并不改阴贼刻忌、钩索人情、淫
荡成性的行为,反而愈加迷信方术,祈求万世不变的富贵淫乐。
炀帝的相貌,据其父文帝的观察,“此儿眉宇岐增,笑声带杀,不愁不富贵。但恐破吾家者,亦此儿也。’’因为生就轩昂不凡的相貌,乙弗弘礼才说他是“万乘主”,但由其形观其德,又进一步规谏他“所戒在德而已”。弘礼的观察是非常准确的。炀帝对弘礼的“指点’’颇有感激之情,所以即皇帝位后,便把所有术家坊肆交由弘礼管理,弘礼也算当了一回朝官,但炀帝荒淫误国,不思振奋,眼看国破身亡,再请弘礼“指点’’时,弘礼知道天子气数已尽,但又不好直言,只好“逡巡,,而已,最后在炀帝以死威迫之下,又以“臣不能知”来搪塞应付,结果被炀帝软禁起来,“毋得与外语”了。
乙弗弘礼还给荆州I大都督长史薛大鼎看过相。薛父为隋朝介州长史时,因谋反被诛,薛大鼎被废为官奴,流徙于辰卅II一带。唐贞观年问,身为官奴的薛大鼎请教弘礼,弘礼说:您是官奴,打算问些什么呢?’’说完请大鼎脱光衣服,仔细看了一番后,弘礼指着他的腰下说:“你将来必为地方长官,如刺史之类。”大鼎听后,如坠云里雾中,弘礼已径自悠悠而去。
4.张憬藏
唐代与袁天纲齐名大相师就是河南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东北)人张憬藏。张氏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亦不可考,从他曾经给姚崇等人看过相的史实来看,他大约是唐太宗时人。唐太宗时,太子詹事蒋俨来向憬藏请教前程.’.曝藏对他说:“公厄在三尺土下,尽六年而贵,六十位蒲州刺史,无有禄矣。”后来太宗将讨伐高丽国,蒋自告奋勇为使者,路上被莫离支捕获,虽百般折磨,仍坚贞不屈,敌兵只好把他关在地窖里,6年后,高丽国被克平,他才返国。太宗赞赏他的忠义,擢为朝散大夫。60岁时,果进为蒲州刺史,以政绩显名。时人刘仁轨和乡人靖贤来请问命运之事。憬藏说:“刘公当五品而谴,终位冠人臣。,,又对靖贤说:‘‘君法客死。”靖贤嘲讽了憬藏一番,气愤地说:“我三子皆富田宅,吾何客死?’’谁知没多久,靖贤的三个儿子就死了,田宅也被卖光了,靖贤果然死在朋友家中。刘仁轨后来当了尚书仆射兼太子宾客,知掌政事,武后时,改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其死后,“百官赴哭”。真是“位冠人臣”,“州党荣之”。
魏元忠年轻时,有一次,跑去找憬藏看相,左问右问,憬藏竟一言不发,魏恼羞成怒,愤愤地说:“穷通有命,何预君邪?”说完,拂袖而去。憬藏立刻站起来,迎上去说:“君之相在怒时,位必卿相。”元忠为人跌荡少检,勇于谏言,大义凛然,累遭同僚构陷。有一次,武后对他说:“卿累负谤铄,何flx9.”元忠回答说:“臣犹鹿也,罗织之吏如猎者,苟须臣肉为之羹耳,彼将杀臣以求进,臣顾何辜?”其性格为人如此。圣历二年(699年),元忠迁为风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果应憬藏之言。
姚崇、李迥秀、杜景俭三人未显达时,曾与憬藏交游,憬藏细察--ACH貌,对他们说:k者皆宰相,然姚最贵。凯憬藏的评论,对三人是个极大的鼓舞。如姚崇,年轻时风流倜傥,气节高峻,勤于学习。武后时,他已拜侍郎,然不敢疏怠,仍兢兢于业,政绩日显。圣历三年(700年),又拜风阁鸾台平章事,迁凤阁侍郎。玄宗先天二年(713年),随玄宗田猎,玄宗日:“公知猎乎?,,姚崇回答说:“少所习也。臣年二十,居广成泽,以呼鹰逐兽为乐。张憬藏谓臣当位王佐,无自弃,故折节读书,遂待罪将相。然少为猎师,老而犹能。,’这可是姚崇的肺腑之言。本来他是个“呼鹰逐兽为乐”的纨祷子弟,听了憬藏的话,才知警醒发奋,乃位至9即相之贵。相师之言,可以激奋人心,可以改变人生,这可以说是典型的例范。
郎中裴硅的妻子赵氏,其眼神游离修缓,张憬藏对她说:“……法日。豕视淫’,又日‘目有四白,五夫守宅’,夫人且得罪。”据相理,女人眼睛白多黑少,像猪一样俯目偷窥,其心淫逸。没过多久,赵氏果然以通*获罪。
如果说姚崇听了张憬藏的话,发奋向上,事业如日中天,是相术催人奋发的话,那么刘思礼听了憬藏的话,却走上了人生的没路,最后血洒刑场,魂飞黄泉。刘思礼年轻时跟着憬藏学相人术,憬藏说他“历刺史,位至太师”。刘思礼听了后,不禁心花怒放,狂躁不已。武后时刘果然当上了箕州刺史,然而按捺不住勃勃野心,欲早日当上太师。于是暗中勾结洛州录事参军綦辖耀谋反,綦甚至说刘“有龙气如大帝”,这愈加坚定了刘谋反的决心。谁知一朝事发,篡位不成,反而误了卿卿性命。刘思礼之死,与其说是权欲,倒不如说是相术使他走向毁灭。
太子詹事蒋俨年少时,尝遇憬藏,因问禄命。憬藏曰:“公从今二年,当得东宫掌兵之官,秩未终而免职。免职之后,厄在三尺土下。又经六年,据此合是死征。然后当享富贵,名位俱盛,即又不合中,年至六十一,为蒲州刺史,十月三十日午时禄绝。”俨后皆如其言。尝奉使高丽,被莫离支囚于地窖中,经六年,然后得归。及在蒲州,年六十一矣,至期,召人吏妻子与之告别,自云当死。俄而有敕,许令致仕。
左仆射刘仁轨微时,尝与乡人靖思贤各赍绢赠憬藏以问官禄。憬藏谓仁轨曰:“公居五品要官,虽暂解黜,终当位极人臣。”仁轨后自给事中坐事,令白衣向海东效力。固辞思贤之赠,曰:“公当孤独客死。”及仁轨为仆射,思贤尚存,谓人曰:“张憬藏相刘仆射,则妙矣。吾今已有三子,田宅自如,岂其言亦有不中也?”俄而三子相继而死,尽货田宅,寄死于所亲园内。憬藏相人之妙,皆此类。竟不仕,以寿终。
5.女相术大师——许负
在著名的相术家中,几乎是清一色的男性,唯有汉代享有盛名的相术家许负是女性,她与男性一样,在相术史上争辉日月,在理论上、实践上对相术都有重要的贡献。许负是河内温(今河南温县)人,因为史书没有专门给她列传,关于她的生卒年月、生平事迹不能有全面的了解,只是从《史记》、《汉书》里可以看到她的一些踪迹。
汉代善于相面的许姓老妪,曾相周亚夫,说:“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於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竟如其言。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后用以泛指相术家。元关汉卿《裴度还带》第二折:“通神的许负细详推,地阁天仓,兰台廷尉,则他那山根郎堂人中贵。”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刁姓》:“有刁姓者,家无生产,每出卖许负之术--实无术也。”
许负的看相故事,最值得后人赞叹的是关于“从理之口”、“纵纹入口”的判断。据载,她给汉文帝的宠臣邓通看相后,指出邓“纵纹入口,当饿死”,以后不管文帝怎样赐以铜山,百般宠爱,邓通还是饿死了。许负相周亚夫,也是根据同一相理。据《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载:“……亚夫自未侯为河内史时,许负相之,日:‘君后三岁而侯。侯八岁为将相,持国秉,贵重矣,于人臣无两。其后九岁而君饿死。’亚夫笑日:‘臣之兄已代父侯矣,有如卒,子当代,亚夫何说侯乎?然既已贵如负言,又何说饿死?指示我。’许负指其口日:‘有从理入口,此饿死法也…’
口,嘴唇也。按照相理说法,嘴唇上有纹理,必须认真观察,如有纵纹,当是饿死的征兆,不管现在是怎样的富贵显赫,都逃脱不了饿死的命运。《麻衣相法》云:“唇上纹多仔细观,青薄纹叫饥死名。”《神相铁关刀?相口秘诀》云:“纹理多而色润朱红,此乃水之旺格,而富贵福寿预可期也”,“纹多而子孙昌盛,过润而夸张,自图唇外,纹如绉理,财少而系多刑”,“总理纹,防饥饿”。嘴纹非常丰富,只有“纵纹理”、“薄纹川”、“总理纹”有饥饿之兆,许负的实践,为这种理论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在封建社会,妇女往往待字闺中,或从妇德而娴女红,像许负这样的女性确实少见,因为看相,特别是成为著名相师,必定要抛头露面,广为游历,而且练就智警的观察力,非凡的El才,这对一个封建时代的妇女来说,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许负能经常出入上层社会的史实来看,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一是许负不是一般的老妪,她与上层社会必有丝缕关系,也有可能是来自中下层,而最终生活在上层社会的女官;二是许负的相术在当时确是水平一流,人人叹服,否则不可能在上层社会混迹,更不可能在朝廷上指着皇帝的宠臣说“纵纹入口,当饿死”。
许负除了看相实践,还在理论上总结相术的规律。敦煌遗书《相书》是现存最古的相书,据初步考证,此书是许负等12人集。《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云:敦煌本有是书残卷三。甲卷有自序,始躯貌第二,至脚掌文等三十;乙卷始头额第十八,亦至脚掌文第三十;丙卷始五官部第三,至相人面气色第三十五。按叙文后附一行云:身面诸文靥合三十六属,则似全书共有三十六节,合此三卷所残缺者仅第一与第三十六,则几为完书矣。如相眉、相鼻、相耳、相口、相额纹、相手掌纹、相脚掌纹诸说,为相家最重要之部;其相额纹、相手掌纹、相脚足纹诸节,是书剖晰尤为详尽。盖是书在当时极为通行,故传本颇多,而文句亦稍异。”
由此可见,许负等人的这部《相书》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相术部位比较齐,眉、鼻、耳、口、额、手掌、脚掌等“为相家最重要之部”。从这点也可看出,相术的基本范围和格局在汉代许负等人的实践中已经基本形成,以后看相、相书的内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略有发展而已。二是“是书在当时极为通行”。这表明,许负在当时确是相术的一代名家。
另据《怀庆府志》记载,许负还著有《德器歌》、《五宫杂论》、《听声相形》诸种,郑樵《通志?艺文六》又载《许负相书》3卷、《许负金歌》1卷。这些著作大多已逸散,不复得观。不过,从书名来看,许负对相术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高深的地步,除了一般部位的相学见解,还注意“德器”与形貌的关系,这已经深入到相术的骨髓中去;通过一个人的说话声音来辨别他的形貌特点、性格命运,这也是相术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只有技艺精深的相术家才能做到这一点,这表明,许负确是一个了不起的女相术大师。
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许负曾相薄姬,云当生天子。后果应其言,高祖封其为鸣雌亭侯。
6.皇甫玉
不知道是何处的人,擅长给人看相。齐文襄从颍川回京,文宣跟随在后,皇甫玉在旁边观看。对人说:“大将军不耕种农作物。”指着文宣说:“正是路北流鼻涕的那个人。”文宣帝即位后,试验皇甫玉的相面术,特地用帛巾蒙住眼,让他逐个摸那些人。摸到文宣帝时说:“这是最大的官。”到任城王时说:“会做到丞相。”到常山王、长广王时,都说:“也显贵。”到石动桶时说:“这是个愚笨的傻子。”到两个供饭的官员说:“正好得吃喝罢了。”皇甫玉曾经为高归彦相面说:“位极人臣,但不要谋反。”高归彦说:“我为什么要谋反?”皇甫玉说:“您长有反骨。”孝昭恩赐赵郡王犯死罪十次而不追究,赵郡王高兴地说:“皇甫玉给我看相,说我不得善终。现在还有什么可以担心的?”皇上以皇甫玉动辄为各王侯看相的原因,心中很不安定,皇甫玉对他妻子说:“皇帝不超过二年。”他妻子把这话告诉给舍人斛斯洪庆的妻子,洪庆又转告皇帝。皇帝恼怒地说:“对妇女小孩评论万岁爷!”下诏召见皇甫玉。皇甫玉每次照镜子,自称要被兵器杀死,等到被召见,对他妻子说:“我现在去朝中,不回来,如果过了太阳正午,我可以活下来。”已经到了正午,于是斩了他。
7.药王孙思邈与相术
孙思邈(约581~682)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孙思邈生于581年,卒于682年,唐代著名医学家、道教学者。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精通老庄百家之学,尤精医学及阴阳、推步。他长期居住在终南山,不慕名利,闭门著作,为人治病,后人尊为“药王”。
幼聪颖好学。自谓“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及长,通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典。年十八立志究医,“颇觉有悟,是以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益”。北周大成元年(579),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在今陕西郿县)学道,炼气、养形,究养生长寿之术。及周静帝即位,杨坚辅政时,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就。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据传孙思邈擅长阴阳、推步,妙解数术。终身不仕,隐于山林。亲自采制药物,为人治病。他搜集民间验方、秘方,总结临床经验及前代医学理论,为医学和药物学作出重要贡献。后世尊其为“药王”。他汲取《黄帝内经》关于脏腑的学说,在《千金要方》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以脏腑寒热虚实为中心的杂病分类辨治法;在整理和研究张仲景《伤寒论》后,将伤寒归为十二论,提出伤寒禁忌十五条,颇为后世伤寒学家所重视。他搜集了东汉至唐以前许多医论、医方以及用药、针灸等经验,兼及服饵、食疗、导引、按等养生方法,著《千金要方》三十卷,分二百三十二门,已接近现代临床医学的分类方法。全书合方、论五千三百首,集方广泛,内容丰富,是我国唐代医学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巨著,对后世医学特别是方剂学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和贡献;并对日本、朝鲜医学之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千金翼方》三十卷,属其晚年作品,系对《千金要方》的全面补充。全书分一百八十九门,合方、论、法二千九百余首,记载药物八百多种,尤以治疗伤寒、中风、杂病和疮痈最见疗效。
他坚持辨证施治的方法,认为人若善摄生,当可免于病。只要“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体形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他重视医德,不分“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皆一视同仁。声言“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他极为重视妇幼保健,著《妇人方》三卷,《少小婴孺方》二卷,置于《千金要方》之首。
孙思邈以医学著称于世,但他对相学也有相当的研究。他对相术的最大贡献,在于把医学原理揆之于社会人事,从医理上把握人的命运前程。
相术的基本原理在于认为天人一致,人的生成、生理结构、生理功能与天相副,人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顺应大自然的宇宙轨道,逆之则祸生命舛。孙思邈更进一步从医学角度阐述了这一相学理论。据《新唐书?隐逸》载,初唐“文坛四杰”之一卢照邻跟随孙思邈隐居太白山,一次,卢患了重病,百治不愈,便问诊于孙思邈,孙一边给他治病,一边讲了一通天理人事的学问:
“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居,和为雨,怒为风,凝为雪霜,张为虹蜕,天常数也。人之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吐纳往来,流为荣卫,章为气色,发为音声,人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所同也。失为蒸生热,否生寒,结为瘤赘,陷为痈疽,奔则喘乏,竭则焦槁,发乎面,动乎形。天地亦然,五纬缩赢,孛彗飞流,其危诊也;寒暑不时,其蒸否也;石立土踊,是其瘤赘;山崩土陷,是其痈疽;奔风暴风雨其喘乏,川I渎竭涸其焦槁。高医导以药石,救以针剂;圣人和以至德,辅以人事。故体有可愈之疾,天有可振之灾。”
孙思邈认为,人的形体气色与天之和怒凝张都遵循同步一致的行程,都是以“阳用其形,阴用其精”为生命的构件和表现形式。阴阳之道是天地人事必须遵守的原则,不可有些微的偏离,否则,人体会发生热、寒、瘤赘、痈疽的疾病,以及喘乏、焦槁之类的症候;天地也会像人病一样发生不规则的运动。而且,人体的这种变化,一定会“发乎面,动乎形”,这既有利于诊治疾病,还可引用到相术方面的观察。
照邻又问:“人事奈何?”孙思邈回答说:
“心之为君,君尚恭,故欲小。《诗》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小之谓也。胆为之将,以果决为务,故欲大。《诗》日‘赳赳武夫,公侯干城’,大之谓也。仁者静,地之象,故欲方。《传》日‘不为利回,不为义疚’,方之谓也。智者动,天之象,故欲圆。《易》日‘见机而作,不俟终日’,圆之谓。”
因为人与天地同生同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人事”自然离不开天地宇宙的运动规律,所以,中国的哲学、医学,乃至相学都非常重视天地、人事的关系,
所谓“天有盈虚,人有屯危,不自慎,不能济也”。孙思邈认为,在社会人事方面,心小胆大是至关重要的。心小,就是凡事要谨慎小心,不可莽撞浮躁,须认真审察思考后,才能行动;胆大,就是遇事要果断速决,如将领率兵攻城,稍有迟疑,就会坐失良机。胆大并不是蛮干胡为,必须以心小为前提。人的品行如果能达到“仁”、“智”的高度,其行为当为“地之象”,正直公允,不慕名利之诱,不为主持正义而内疚,“内外相应也,言行相称也”(《韩非子‘解老》);当为“天之象”,融会贯通而不偏执,看到时机成熟就立刻行动,不再作无谓的等待。心如明镜,遇物便了。
把人置于天地宇宙之内,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必须遵循大自然的法则,这是相术最初的出发点。正如《太清神鉴?说歌》所说:“道为貌兮天与形,默授阴阳禀性情;阴阳之气天地真,化出尘寰几样人;五岳四渎皆有神,金木水火土为分;君须识取造化理,相逢始可论人伦。”人的身体内部的变化、疾病必然通过形体表现出来,这正如风雷电雨、山崩潮涨是天地运动的形态一样。通过形体进行观察,是中医诊病的第一步,更是相术的主要途径。因此,相术与医学有很深的渊源关系,医相同源之说并不过分。更进一步说,因为人作为群体生活在一个社会环境中,必然有各种各样的伦理关系,同样把伦理作为重要理论支柱的相术认为,人除了顺应大自然的法则外,还必须协调、遵守现实中的人伦标准。从以上孙思邈的论述来看,作为一个医学家,他深深知道形体气色之于诊病的重要性,但不仅仅于此,作为一个相术家,他更加明了,形体症候只是一个观察角度和手段,要准确地判断个人的命运前程,还必须把社会人事作为一个重要参照系。这是孙思邈作为一个大相师的独特之处。
孙思邈有这样高深的医理、相理造诣,他的看相实践因此而显得很“神验”。孙处约曾请他为自己的儿子看相,孙思邈逐个看了一番,说:“俊先显,侑晚贵,俭祸在执兵。”后来果然应验了。太子詹事卢齐卿还很小的时候,孙就说他。?后五十年位方伯,吾孙为属吏,愿自爱”,这时,孙思邈的孙子孙溥还未出生呢。后来,齐卿当了徐州刺史,孙溥果然在他属下当了一个县丞。孙思邈的相术功夫,真是难以令人置信。
8.一代神相——麻衣道者
麻衣道者,五代末宋初人,里居及生卒年未详。当为避世隐居之道士者流。旧传曾以《正易心法》授陈抟。宋释志盘《佛祖统记》卷四十四云:“五季之际,有方服而衣麻者,妙达《易》道,始发‘河图’之秘,以授希夷,希夷始著诀传世。”卷四十三云:开宝四年(971)“处士陈抟,受《易》于麻衣道者,得所述《正易心传》四十二章,理极天人,历低先儒之失”。戴师愈《正易心法跋》记载:“五代李守正叛河中,周大祖亲征,麻衣语赵韩王曰:‘李侍中安得久?其城下有三天子气。’未几城陷。时周世宗与宋朝大祖侍行。钱文僖公若水,陈希夷每见,以其神观清粹,谓可学仙,有升举之分;见之未精,使麻衣决之。麻衣云:‘无仙骨,但可作贵公卿耳!’夫神仙与帝王之相,岂易识哉?麻衣一见决之,则其识为何如也!即其识神仙、识帝王眼目以论《易》,则其出于寻常万万也。固不容于其言矣。”未释文莹《湘山野录》亦记麻衣观相的类似事迹,略云:陈传邀钱若水入山斋,见老僧拥纳附火;僧谓若水无仙骨,可作贵公卿。据此,麻衣似属以僧为表、以道为里之人物。学者或疑《正易心法》乃伪托之书,非麻衣道者所著。后世术家盛传之《火珠林》一卷,亦曾题麻衣道者撰,然学者多视为伪托之作。
麻衣道者的生平事迹只见于一些零星的材料。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七载:“钱若水为举子时,见陈希夷于华山。希夷日:‘明日当再来。’若水如期,见有一老僧与希夷拥地炉坐。僧熟视若水,久之不语,以火著画灰作、‘做不得’三字,徐日:‘急流中勇退人也。’若水辞去,希夷不复留。后若水登科为枢密副使,年才四十致政。希夷初谓若水有仙风道骨,意未决,命老僧者观之。僧云‘做不得’,故不复留。然急流中勇退,去神仙不远矣。老僧者,麻衣道者也。”
邵伯温为宋哲宗时人,其言颇为可信。考北宋前相书,特别是距宋较近的著作,如后周王朴《太清神鉴》等,均无“麻衣道者”之语,而后来多数相书均称陈抟(希夷)曾师“麻衣”,由此推论,麻衣道者大抵为五代末北宋初人。
从邵氏一段文字来看,钱若水生就“仙风道骨”的形貌精神,乃决定“举子”也不做了,-要陈抟收为弟子,陈抟因有麻衣师傅在,自己不好作主,只好叫若水“明日当再来”。待麻衣仔细地观察了若水的神情形貌,不言不语,貌若仙人地在地上画“做不得”三字,大概觉得若水尘缘未断,怎么可以隐居山林,修炼丹术呢?若水如其所言,归居凡尘,后来果然在仕途上春风得意。麻衣这种神情举动,真是表现出大相师出神入化的风度。
从陈抟善服气、辟谷、黄白之术的情况来看,其师傅无疑是这方面的专家,作为一个道士,其精研水平可谓无与伦比,真正是“仙风道骨”。他的相术亦甚精湛,加之是相术大师陈抟的师傅,后人对他的相术不免有神化的地方。据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七:
“河南节度使李守正叛周,高祖为枢密使讨之。有麻衣道者谓赵普日:‘城下有三天子气,守正安得久?’未几城破。先是,守正子妇,符彦卿女也,相者谓贵不可言,守正日:‘有妇如此,吾可知矣。’叛意乃决。城破,举家自焚,符氏坐堂上不动,兵入,叱之日:‘吾父与郭公有旧,汝辈不可以无礼见加。’或自公,命柴世宗纳之,后为皇后。‘三天子气’者,周高祖、柴世宗、本朝高祖同在军中也。麻衣道者,其异人乎?”这个传说就颇富传奇色彩,大概麻衣道者给周高祖郭威、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看过相,才会得出类乎“异人”的结论。
可惜的是,麻衣道人的看相“神话”史书记载极少,我们难于再睹他的“神技”。不过,关于他的相术水平,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在相术史上具有崇高地位的《麻衣神相全编》,此书简称《麻衣神相》、《麻衣相法》,或称《麻衣先生神相编》,简称《麻衣相》。顾名思义,这部书传说为麻衣道者所作,是麻衣道者对相术的重要贡献。
但有些相术研究者对此也提出过怀疑,他们根据有关资料,认为此书是后人托名而作。清代陆泫崇认为:“后人皆以麻衣为号相传也。”清人倪岳在《神相全编考》中也说:“近世口传相人之书,皆宗麻衣道者。”今本《麻衣相法》卷四有“麻衣仙翁’’之语,作者自谓断不如此;又言麻衣深冬之时,在华山石室,拥炉教希夷,希夷如期而往,麻衣不用言语,只用火箸写字于炉灰中,默授希夷,麻衣只作《神异赋》、《金锁赋》、《银匙赋》三篇相术作品。据传麻衣道者还著有《麻衣道者正易必法》,但不可考。此书也注明陈希夷“受并消息”。
据此而论,《麻衣相法》大概初为陈希夷整理,后人不断增附而成。
到了清代,据《水镜集》、《相理衡真》诸书所说,清末民初,《麻衣相法》已广为流传,但仍在不断增释,增订本不断出现,如清武英殿修订的《麻衣相法》、陆泫崇校编的《校正增释合并麻衣先生神相编》等。
麻衣道者是中国相术史上的一代神相,关于他的传说颇多,后代相士托其名而著书亦不足为怪。
9.袁天纲和袁忠彻
袁天纲父子唐代最著名的大相师,在中国相术史上也是赫赫有名。四川成都人,生卒年不详。他的看相故事,新、IEI《唐书》皆有传,据《新唐书。方技》载,袁天纲初仕隋末,为盐官令,官政空暇,以相术为雅谈。他曾与杜淹、王殪、韦挺交游,并一一给他们看相。他说杜淹“兰台、学堂全且博,将以文章显”(兰台,又名金匮”、一名‘仙库”,指左鼻胞。即鼻翼,学堂,指耳门前的部位,主聪明才智),说王硅“法令成,天地相临,不十年官五品”(法令,鼻翼两旁至口边的纵纹),说韦挺“面如虎。当以武处官”。这三人看来都可位居高官,但天纲警告说:“然三君久皆得谴,吾且见之。”果然,后来杜淹为学士,王琏为太子中允,韦挺为左卫率。唐高祖武德年间,这三人都因犯罪,被流放到嵩山,又见到袁天纲。天纲安慰他们说:“你们最终还会有富贵的日子。杜淹官至三品,但长寿就不敢说了,王、韦二位也是官至三品,只是居官比杜淹迟些,寿命却比杜淹要长,但晚景凄凉。”天纲的预言,后来都一一应验了。
天纲又给窦轨看过相,说窦“君伏犀贯玉枕,辅角完起,十年且显,主功其在梁、益间邪”(伏犀贯玉枕,又谓伏犀插脑,指鼻上伏犀骨隆起直贯发际),窦后果然为益州行台仆射;但天纲又说他“赤胍干睦,方语而浮赤入大宅,公为将必多杀,愿白戒”。没多久,窦轨就以杀人获罪免官。天纲又对他说:“公毋忧。右辅泽而动,不久必还。”(右辅,指右额)果然,窦轨不久又复了官,当上了都督。然而,最被相士称道的是,天纲曾给武则天看过相。贞观初,受唐太宗召见,太宗对其技艺大加赞赏,谓胜于汉代严君平,天纲巧于应对:“彼不逢时,臣固胜之。”太宗喜其逢迎,厚赏有加,不在话下了。武则天还在襁褓之中时,天纲见到其母杨氏,马上说她“法生贵子”,杨氏召二子元庆、元爽,请天纲看相,天纲说:“官三品,保家主也。”又见武后之姊韩国夫人,天纲说:“此女贵而不利夫。”此女后嫁给贺兰越石,果然早寡。武则天乃杨氏所生第二女,尚在襁褓中,由保姆抱出,其服饰似男儿,天纲仔细观察她的耳目,惊呼道:“龙瞳凤颈,极贵验也!若为女,当作天子。”杨氏大为惊喜,从此善待天纲,及武后权熏天下,对天纲更是尊宠。此外,天纲还受太宗之命,分别给岑文本、张行成、成周看相,说岑“学堂莹荑,眉过目,故文章振天下。首生骨未成,自前而视,法三品。肉不称骨,非寿兆也”。马君“伏犀贯脑,背若有负,贵验也。近古君臣相遇,未有及公者。然面泽赤而耳无根,后骨不隆,寿不长也”。张晚得官,终位宰相。按,据《新唐书?列传》,这三人的官职、成就、寿天均如天纲所言,如岑文本,“贞观元年,除秘书郎,兼直中书省。太宗既藉田,又元日朝群臣,文本奏《藉田》、《三元颂》二篇,文致华赡。李靖复荐于帝,擢中书舍人。时颜师古为侍郎,自武德以来,诏诰或大事皆所草定。及得文本,号善职,而敏速过之。或策令丛遽,敕吏六七人舭笔待,分口占授,成无遗意。师古以谴罢,温彦博为请帝日:‘师古练时事,长于文诰,人少逮者,幸得复用。’帝日:‘朕自举一人,公毋忧。’乃授文本侍郎,专典机要。”后来随太宗伐辽东,由于办事敏捷有成,“至粮漕最日、甲兵凡要、料配差序,筹不废手”,以至劳累过度,“神用顿耗,容止不常”,到了幽州,竟暴病而死,年五十一。天纲相术的精湛于此可见一斑。天纲善知他人的寿天穷通,也知道自己的生命轨迹。武德初年,高士廉曾经问过他:“您最后会当上什么样的官?”天纲说:“我于今年夏天四月,气数就已尽了。”果然,天纲如期而逝,当时他正任火井令。
袁天纲的相术水平可谓精深莫测,其所观必是准确有据,不以虚言,如说马周寿不长,那是因为马“面泽赤而耳无根,后骨不隆,,的缘故。这种大师级水平,自是江湖术士无以望其项背的。袁天纲在居官、看相之暇,还将其对相术的见解、看相经验著录于书,使后人得以窥其精要。他们相术著作,据《新唐书?艺文三》载,有《相书》七卷,《要诀》三卷;《四库全书总目?存目》有《九天玄女六壬课》一卷,为宋元时术士托名袁天纲撰;据宋郑樵《通志?艺文略》载,除了《相书》、《要诀》二种,袁氏相书还有《人伦龟鉴赋》一卷、《气神经》五卷,《骨法》五卷三种。可见,其著述相当丰雷。
袁忠彻,字静思,袁珙之子。幼传父术,也是明代的大相师。据《明史?方伎》载,燕王召袁珙谒见的时候,忠彻的相术水平已相当精深,他跟着父亲来到北平,得到燕王赐宴,席间,燕王想看看忠彻的相术本领,命他给陪宴的诸文武官员看相,忠彻有了一个展示才能的机会,自然不放过。他—眼望过去,从容说道,都督宋忠面方耳大,身短气浮,布政使张诗面方五小,行步如蛇,都指挥谢贵臃肿早肥而气短,都督耿谳颧骨插鬓,色如飞火,佥都御史景清身短声雄,这些人按照相法,必遭“刑死”。燕王听了之后大喜,愈加坚定了反叛的信念。后来燕王即帝位,袁珙均有赏赉,忠彻被召授鸿胪寺序班。明成祖对忠彻颇赏识,不久忠彻迁尚宝寺丞,按着改任中书舍人。曾随成祖北巡,路上论人谈命,尽吐珠玑,以至成祖把臂相询,关系更为密切。北巡回来后,有一次,成祖屏退左右,密询武臣朱福、朱能、张辅、李远、柳升、陈懋、薛禄,文臣姚广孝、夏原吉、蹇义以及金忠、方宾、吴中、李庆等人的福祸前程,后来“皆验”。
唐代相术的风行,关系权力的得失,以至官员们不但自己找相士看相,还请相士指明下属、同僚的命相,以求就福避祸,没想到,这种流弊竞延至明代,连当朝皇帝明成祖也要请忠彻来帮助了解臣子的命运。这又可见明朝相术的境遇了。明成祖夺了帝位后,建文帝不知去向,这成了成祖的隐忧,担心建文帝最终要来找他的麻烦,因此曾四处派人去搜寻建文帝的下落,他派郑和下西洋,据说也有这样的目的。建文帝没有找到,成祖始终不踏实。袁珙曾说他“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这坚定了他篡位的信心,以至后来终于成功。即位后,如何使帝位安稳,如何处理君臣关系,依*袁珙父子的相术看来是他的一个重要措施。
袁忠彻当了九年的中书舍人,复位尚宝司丞,“进少卿”。有这样一位迷信相术的皇帝,大相师忠彻的官职可以说是越做越高,越做越稳。这在相术史上也是少见的。“帝识忠彻于藩邸,故待异于外臣。忠彻亦以帝遇己厚,敢进谠言”。这种“亲密”,表面上是君臣关系,骨子里是相师与相客的关系。
忠彻的相术方法与其父一样,关于他相术神验的传说:“逸事”很多,俱见于一些稗海小说。他曾相王文,说王“面无人色,法日沥血头”,相于谦,说于“目常上视,法日望刀眼”,后王文、于谦果然成了刀下之鬼。
袁珙把相术传给了忠彻,却没有把自己的谨厚方良留给儿子。忠彻为人大异其父,性情阴险,心胸狭窄。他与群臣有了矛盾,即利用与成祖的特殊关系进行中伤,特别可恶的是,他的诬陷手段就是相术,“与群臣有隙,即缘相法于上前骑龅之”。以相术得宠,以相术害人,这又是忠彻的一大特色。
忠彻的前半生得成祖眷顾,可谓春风得意相师爷,可50岁以后就颇不如意,原因是“尝坐事下吏罚赎。正统中,复坐事下吏休致”。这两次“坐事获罪”的时间前后20余年,大相师也乖于命运,不再趾高气扬了。
忠彻颇好读书,曾将关于相术的见解编撰成《人相大成》等书。83岁而卒。他死后,成祖不再给他什么祭葬之类的厚赐,这一点又不如其父的“荣耀”。
10.陈抟
陈抟(?~989)为五代宋初著名道教学者。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县)人,一说“普州崇龛(在今潼南县境)人”(又有陕西人、西洛人、四川夔州府人诸说)。据宋人王称《东都事略?隐逸传》记载,陈抟“始四五岁,戏涡水”,
则亳州真源县似为其出生地。而北宋太宗、真宗时(976~1021)人李宗谔又称陈抟为“普州崇龛人。”①王象之指出:“又《别传》一编,乃钦真观道士谢道缘所传,其徒相传盖二百余年矣,亦以先生为崇龛寨人。”②按钦真观即在安居县崇龛镇。或许崇龛乃其祖籍,亦未可知。
陈抟生于唐末(根据道教徒中的说法推算,当生于唐咸通十二年(871),与魏泰所说“生唐末”大体吻合),年少时,好读经史百家之书,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有诗名。五代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仕进,从后晋至后周,娱情山水,凡二十余年。自言曾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谓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因入武当山,服气辟谷,但日饮酒数杯。据北宋人文同称,他于后晋天福(936~944)中曾入蜀,从邛州天师观都威仪何昌一学睡功“锁鼻术”。魏泰谓其“或一睡三年”。③陈抟本有大志,然“数举不第”,④且厌五代之乱,又所交往者多高道隐士,因此逐渐形成“出世”思想。天福二年(937)在蜀时,有诗云:“我谓浮荣真是幻,醉来舍辔谒高公。
因聆玄论冥冥理,转觉尘寰一梦中。”⑤大约在后周或稍前,陈抟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⑥据宋朝《国史》称,大约在此期间,他与另外两位传奇人物吕洞宾、李琪(或作“李奇”)交往甚密。再传弟子陈景元又称其与谭峭为师友。自此,其名大振。后周显德三年(956)十一月,世宗“以四方未服,思欲牢笼英杰,且以抟曾践场屋,不得志而隐,必有奇才远略,于是召到阙下”,⑦问以飞升黄白之术。抟答曰:“陛下为天子,当以治天下为务,安用此为?”⑧命为谏议大夫(一说“拜左拾遗”),固辞不受。赐号“白云先生”(此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陈传,别号扶摇子,是毫洲真源人。他五岁时还不会说话,人称“哑孩儿”。一天,他在水边游戏,遇到一个青衣妇人,自称毛女。毛女将陈传抱到山中,喂了几口琼浆玉液,陈传从此心窍开爽,开口说话。毛女又将一本书投入他的怀内,并赠诗一首:
药苗不满笥,又更上危颠。
回首归去路,相将入翠烟。
陈抟本不会说话,这天回到家中突然念出这四句诗来,父母大吃一惊,忙问从哪听来的,陈抟说是毛女所教,并取出书来,原来是本《周易》。
陈抟好读易经,手不释卷。他一生修道,编写了导养、还丹为主要内容的《指玄篇》八十一章,并致力于导养之道。他近一部发展了道教修炼之法,创作出《无极图》等一系列图式,以“顺以生人”,“逆以还丹”的理论体系来探究生命的起源,寻找延年益寿之方,因此被后世道教徒尊奉为“陈抟老祖。
陈抟将五代十国的统一寄希望于赵匡胤。据说赵氏登极,他闻讯大笑坠驴曰:“天下这回定叠也!”入宋后,太宗赵光义曾两次召见。第一次在太平兴国初年,太宗待之甚厚。第二次在太平兴国九年(或雍熙元年,984)。据《太宗实录》《续资治通鉴长编》《东都事略》等书记载,陈抟复至汴京,以羽服见于延英殿,太宗甚为礼重。因语宰相宋琪等人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入华山四十年,度其年近百岁人,且言天下安治,故来朝觐,此意亦可念也。即令引至中书,卿可试与之语。”宋琪问:“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授于人乎?”陈抟答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术,吐纳养生之理,非有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今古,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是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宋琪等表上其言,太宗更加敬重。十月
下诏,赐号“希夷先生”,并令有司增葺华山云台观。数月后放还山。端拱二年(989)卒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
《宋史?陈抟传》称陈抟“能逆知人意”,“好读《易》”。
隐居武当山时作诗八十一章,名《九室指玄篇》,言修养之事。
又撰有《入室还丹诗》五十首、《易龙图》《赤松子诫》(或作《赤松子八诫录》)《人伦风鉴》(或作《龟鉴》)各一卷;另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及诗六百余首。相传他传有《无极图》《先天图》等。《全宋文》收入其数篇文章。《正统道藏》题名陈抟的作品有《阴真君还丹歌注》。南宋吕祖谦编《皇朝文鉴》,收入其《龙图序》;元张理《易象图说内篇》并收《易龙图》之序及数图式,可考见其易学象数思想。曾慥《道枢?观空》录其论说,又可见其观“五空”思想。他继承汉代以来的象数学传统,并把黄老清静无为思想、道教修炼方术和儒家修养、佛教禅观会归一流,对宋代理学有较大影响。
陈抟通晓了八卦大意,无书不看,飘飘然有出世之志。十八岁那年,父母双亡,他于是抛散家财隐居山中。后来梦见毛女传授他炼形归气、炼气归神、炼神返虚的大法,便遵命奉行。
士大夫们不远千里慕名而来,陈抟却侧身而卧,不予理会。众人见他鼾声如雷,都纷纷叹息而去。
后唐明宗皇帝听说了他的高名,御笔亲书派使者持诏征他出山。陈抟不违抗圣旨,只得来到洛阳歇见天子。见了天子,陈抟却不拜,满朝文戊大惊失色,明宗却不怪,感叹说”高士是不用长礼来对待的。“就将他送到礼贤宾馆,释心照料。
陈抟一无所用,早晚只在蒲团上打坐而已。明宗三番五次驾幸礼贤宾馆,有时恰好逢他睡卧,也不感惊动他,就回去了。明宗心理知道他是一个异人,对他愈加敬重,想让他担任要职,陈抟根本不答应。
丞相冯道向明宗建议说:”眼下正值风雪交加之际,陈抟独座蒲团,必然寒冷。陛下可派一使者,带上一坛佳酿,再选美女三人送他佐酒暖足。他如喝了酒,要了美女,不愁他不接受官爵!“
明宗点头称是,从宫中选出妙龄少女三人,和美酒送去,”望先生万勿推辞。“陈抟欣然收下,开杯畅饮,对送来的美女,也不推辞。明宗见了龙颜大润。第二天派冯前去加封官爵,但只见三位美女在房中,早以不见陈抟踪影。冯问”陈抟先生哪去了?“
美女说:”陈先生喝完酒倒头便睡,五更时才醒,他说我们一夜辛苦,无物相赠,于是就提诗一首,让我们回复天子,然后就飘然出门而去。“冯只好领三个美女回朝见驾。
明宗一看,那诗写的是”
雪为肌体玉为腮,多谢君王送得来。
处士不兴巫峡梦,空烦神女下阳台。
明宗读了诗,叹息不已,派人四处寻访,毫无消息。
陈抟离开京都,一直走到均洲武当山隐居下来。一天,有五位老叟来问他周易八卦大义,陈抟便传授他们听。因见他们颜面如玉,便求教导养之方。五位老叟把蛰伏法传给了他。原来蛰伏法是模仿龟蛇一类动物入冬即蛰伏不食的方法,陈抟得了这种方法,就能辟谷了,有时一睡就几个月不起。
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一天,五老对陈抟说:“我们是日月池中的五条龙,受先生讲诲之益,愿送先生一个好地方。“于是令陈传闭上眼睛,将他夹在翼下,飞升而行。陈抟只觉得两脚腾空,耳边风声呼呼,顷刻间脚跟着地,睁眼一看,不见了五老,自己落在西岳华山的九石岩上,陈抟就此隐居下来。
宋太祖死了,太宗即位,念及酒店奇遇,又召陈传相间,并说好不用他行臣子之礼。陈抟才随使者进京。太宗向他求教修养之道,陈传说:“天子是一国之王,如果白日升天,对百姓有什么益处?如今君明臣良,勤勉政事,施惠给百姓,就会万世流芳的。”太宗点头称是,对他越加敬重。不久,陈抟就向太宗告辞,说二十年后再来见圣颜,太宗知道留不住他,便由他而去。
端拱五年,太宗皇帝在位二十年,还没立下太子,心急如焚,思忖:“惟有陈传最能预言人事祸福,只有请他来决断这见事才好。”
正想到这里,内侍报告说陈抟求见。太宗大惊,请他进宫,问道;“先生这次来有什么指教?”
陈传说:“老夫知陛下胸中有疑,特来为陛下判断。”
太宗大笑道:“我就知道先生有预测的眼力,今天果然如此!我正为立太子一事而烦恼不堪,襄王元侃宽容慈爱,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还烦先生到襄俯一看。”
陈抟领命,才到襄俯门前就回来了。太宗问道:“先生为何没有进去就回来了?”
陈抟说:“老夫已看过,襄俯门前来回奔走的人都有将相之福,何必再见襄王呢?‘
太宗于是打定主意,即日宣召,立襄王为太子,就是后来的真宗皇帝。陈抟在京都,有住了一个月,依然回到九石岩。
这时穆伯长,种放等一百多人门人,都筑室在华山之下,朝夕听他讲授《周易》。惟有五龙蛰法,陈传并未曾传授。
一天,陈抟命门人在张超谷口的高岩上凿一间石室。石室凿好后,陈抟同门人一起前往观看,只见云烟如翠。陈抟心想:“这就是毛女所说的‘将相入翠烟”了。说完,屈膝盘坐在地上,右手支颐,闭目而逝。门人于是制作了石匣乘放他是尸体,并用几丈长的铁索琐住,按放在石室内。门人刚一离开,那块岩石自己崩塌,立刻变成了绝壁,只见五色祥云,封住谷口,几十天后才渐渐散去,后人于是把这个地方叫做希夷峡。
宋徽宗宣和年间,道士徐知常游华山,见峡上有铁索垂下,便攀缘而上,来到石室。见匣盖砌侧,打开一看,惟有仙骨一具,香气逼人。徐知常整好石盖,攀缘而下,并上奏微宗,微宗便派徐知常带上御香一炷,欲取仙骨供养在宫廷。
山东青州云门山有陈抟洞,传言,摸摸陈抟的头,吃穿都不愁。
11.古代其它算命高手
唐举战国梁人。以善相术著名。举也写作“莒”。《荀子?非相》:“今之世,梁有唐举,相人之形状、颜色而知其吉凶、妖祥,世俗称之。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后多以指善相术者。唐钱起《同邬戴关中旅寓》诗:“吞悲问唐举,何路出屯蒙。”《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袁公相术真奇绝,唐举许负无差别。”参阅《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汉代易学大师京房,生于东郡顿丘(今安阳市内黄县西南大城村),曾任魏郡(今安阳市西北)太守。他易学著作达十余种之多,发展了孟喜的“卦气说”,创制了“纳甲法”,成为易学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邵雍,自幼随父从河北范阳迁至衡漳(今安阳市林州市邵康庄),后徙共城(今百泉),晚年定居洛阳。他的易学研究成就斐然,把《周易》归结为象和数,以象数的主观推演解说《先天图》。
春秋战国时,命的信仰很流行,诸子百家中,只有墨子一派不信命。东汉大学者王充虽不信迷信,但他非常信有命运,在所著的《论衡》一书中有数篇(命禄,气寿,幸偶,命义,无形)都说到人是有一定命的,说得最详细,最有系统,可以说是中国古学者中最坚决主张有命的了。
《三国演义》说诸葛亮见东方大星落下,便知是关云长死了。历史上政治军事措施都要看天文。所以说:“为将者须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诸葛亮、刘基都是精于天文的。直到清代中叶,曾国藩还教儿子认星座,目的也是要观观天象定吉凶的。中国最早的算命术便是占星知命的法术。
汉代司马季主、严居平,三国的管辂,晋代的郭璞,南朝的陶宏景等,都已有了初步的算命术。
算命术的确立始自唐代,这时期成立算命术的原因有二个,其一是李虚中,他精究阴阳五行能够根据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的天干地支,来推算他一生的贵贱寿夭,吉凶祸福,并且百不失一。此外,还有僧一行、桑道茂等人。
所以到徐子平的算命术,算命术才算完备。所以算命术也叫子平术。
如韩愈替李虚中作墓志铭说他百不失一;宋代道学家朱熹也相信算命,曾写一篇《赠徐端叔命序》,徐端叔便是读书人改业算命的。
猜你喜欢的文章
?千万别乱穿图腾衣服以及乱纹身? 看完你还敢这么做吗 ?
?鲁斑尺与阳宅关系
?五鬼运财符及修炼方法
?风水对您的影响有多大
?早上宅动土,下午少女亡

扫描这里关注我们

上一篇:霍晓红蓝色系列染料即将疯狂涨价,1月前最好多备货!-印染资讯 下一篇:霍晓红萌萌哒的鱼币,一种神秘的币种-上海小林钱币社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