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晓红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霍晓红落户18年, 三峡移民在大丰 周古凯:-家乡书

霍晓红第062期《家乡书》
题词: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朱永新
摄影: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解楼霞
朗诵:江苏卫视 东方卫视台声 殷瑜
周古凯:
落户18年, 三峡移民在大丰
周古凯,笔名:顾开,男,汉族,1954年10月出身于江苏省滨海县一个农民家庭,1978年毕业于江苏省盐城地区五七农业大学农学系,种过田,当过农村基层干部,从事过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988年晋升为农艺师,系盐城市二、三届政协委员。
1985年创办《滨海科技报》,1992年至1995年主编《大丰科技报》。1995年至2004年先后任《大丰日报》经济部、摄影部主任。 1991年加入江苏省摄影家协会,1996年当选为大丰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参与组织协会会员去滩涂、港口、保护区、兴化等地10多次采风活动,并参与组织《世博记忆》等多次会员作品展览。
1999年,出版散文集《苦旅生涯》(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2年加入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为会员,并被评为中国优秀摄影家。1999年任大丰市文联副主席, 2004年调任大丰市文化局工会主任,2007年2月退二线任文化局协理员。2011年—2013年为大丰港经济开发区《今日大丰港》总编。2014年退休。2016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现为新华社中国图片总汇、中国新闻社、人民图片网、中国日报新闻图片网、中国经济图片网、东方图片库、视觉中国、视觉江苏等图片网站的签约摄影师。曾在国内外报刊上和网站上发表过大量的新闻摄影作品、消息和通讯,及部分的文学作品,并多次获奖。



2008年8月28日,江苏首批三峡移民欢迎大会。
移民,是困扰全世界水利工程的共同难题。三峡工程最终移民达120万人,这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的人口。2002年,中央电视台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百万三峡移民获得特别大奖。三峡工程成败关键在移民,全国各地都给予了大力支持。江苏安置的首批三峡移民就在大丰。
2000年8月28日 ,来自重庆市云阳县外迁农村移民183户共810人顺利抵达大丰市安家落户。作为大丰日报的摄影记者,我不仅用镜头记录了那天隆重的欢迎仪式,而且还在次日随两地的县(市)委书记到农村去看望刚落户的部分移民。春节前,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专程到大丰慰问三峡移民,我用胶片相机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后来,还陆续采访过10多户三峡移民……
18年之后,应“家乡书”微信公众号之约,决定对他们进行回访。我的脑海呈现出当年一幅幅感人的画面,心里反复在问:在我们大丰落户的三峡移民,你们现在过得好吗?
许多人听到这个话题,就有点回避,主要是一些经费问题,因解释工作不到位,互相形成了一些误解。但这些因素并不能让我放弃课题,更加激发我应该去看看他们现在究竟生活得怎么样。
2017年年底,我先将10年之前采访、发表的图片进行梳理,然后与孙加永联系,进行一次试探性回访。2017年12月9日那天下午,第一次请影友王龙璋驱车到万盈、草庙两个镇回访,发现平时许多人不在家,尤其是当年拍摄的小移民在外读书较多。后又通过电话和大桥、南阳、新丰等地民政助理、新闻报道员联系,反馈来信息是:有的人已经离世,有的人回到了老家,也有的人随女儿搬迁到上海,等等,给采访增加了许多难度和不确定性。
经过一番思考和准备之后,决定在春节前后万家团聚的时候,再次登门采访。回访从当年的省领导看望过的草庙镇两户移民入手。
1
当年在三峡出生就移民大丰的小女孩,如今读大二

2000年12月28日,省领导到大丰市草庙镇慰问首批到江苏落户的三峡移民向明燕一家。
2000年12月28日,时任江苏省委书记回良玉来到大丰市草庙镇,亲切看望了沿河村5组向明燕和丁东村4组杨传平两户移民家庭,询问了他们的即将在大丰新家过第一个春节的年货准备情况,并详细了解他们是否适应这里的气候和生活习惯,春耕备耕、当地干部结对帮扶情况等。
那次我作为摄影记者,天气阴暗,光线很差,用报社乐凯胶卷记录了书记慰问行程,拍摄效果一般。我还是选两张书记和向明燕一家3人亲热的场景,扩印寄到北京的中国新闻社,被选用发了通稿。
这次重访,我最关心的是那个小移民,当时她在妈妈怀里,在客人面前一点不认生。当年,她父母26岁,她才1岁多一点。小家伙现在怎么样了?一定是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
2018年2月15日,女儿向春蓉长成了大姑娘,看到18年前的自己,很高兴。

2018年2月15日,向明燕一家人 看当年省委书记慰问他们的照片。
2018年除夕那天下午,我又请影友陈国民开车,并约孙加永前往沿河村找到向明燕的家,大门紧锁,叫门没人答应——透过窗口发现,饭桌上还摆着没有吃完红烧肉之类的菜肴——说明人没有走远。这会,孙加永发挥他曾在草庙工作过两年的人脉优势,通过周围几个邻居互相询问,终于联系上了向明燕,一家人在亲戚家呢。

2018年2月15日,向明燕一家人 送来访者。
2018年2月15日,幸福的向明燕一家人。
我观察了一下,三间砖瓦结构的正屋后面是厨房、贮藏室等,倒象启海人住的房子,当年没有进屋,印象不深。
一会儿功夫,向明燕一家三口人骑着两辆摩托车回来了。夫妻俩同龄,44岁了,比当年成熟了许多。女儿很漂亮,和想象中差不多。
我将当年省领导慰问他们的照片送上,一家人看了又看,非常高兴。这时,我才知道女儿叫向春蓉,在南通大学商学院会计专业学习。高中毕业时,一位在大学当老师的邻居建议她选择教师、会计专业,女孩子将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也好找对象成家立业。她采纳了这个建议,而且用本一的录取分数填了本二的志愿。我叫女儿拿着照片,为她单独拍了这张18年前后的合影。
2018年2月15日,为向明燕一家人拍照。
向明燕妻子叫郑足清,老家是云阳县古陵镇桥亭村。结婚前两家人相距30里路,经别人介绍认识的,21岁成家,第二年就生了女儿,第三年就迁到大丰。这里计划生育工作很紧,他们不可能生二孩。国家生育政策调整后,女儿大了,自己年龄也不小,再说多一个小孩生活压力就更大。
在回答江苏和重庆有什么差别时,夫妻俩说,江苏的教育条件好,女儿上了大学,脸上也有光彩。现在,他们夫妻俩平时在邻村打工,忙时种种田,女儿每月1500元左右生活费问题不大,日子和邻居家差不多。邻居们待他们挺好,没有将他们当外人。
2
最老的三峡移民,人丁兴旺的家族

2000年8月29日,杨祥国(去世时102岁)四代同堂首批移民到江苏大丰安家落户。
2000年8月29日,重庆云阳和江苏大丰两地县委书记看望95岁三峡移民杨祥国。
在大丰三峡移民中,万盈镇杨祥国老人最出名。当年他95岁,在三峡移民中年龄最大,许多地方的记者经常去采访他;人们从报纸、广播、电视上时常看到他的形象。当年移民落户的第二天,我随两地县委书记上门慰问了老人家,并为他们一家4代人拍了全家福。其中一张图片和在大桥拍的出生才3个月大的小移民邹兴宏,合并为《最老与最小的三峡移民》的组图,刊登在《经济日报》上。
这次重访他们,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杨祥国老人,虽然早知道他已经去世,但也希望再为他的后代再拍张全家福。

2018年2月15日,杨祥国的后代合影。
第一次试探回访那天,风和日丽,麦田条块成方,绿油油的油菜秧和机械条播的麦苗相间交织。在一排农庄上,我们驱车来到三合村二组三峡老移民杨祥国老人的儿子杨红云家。他也是那张照片上的主人翁。
我们问路时邻居们说,新砌的一栋3间框架结构的新房就是老爷子的家。我们进屋遇见在打扫垃圾是六儿子杨明兴。他告诉我们:“这三间砌筑花了20万元,让两位老人安度晚年”。过去,一座小楼房也不过这个价钱呵。

2017年12月9日,杨祥国的的儿子94岁杨红云。
令我们没有想到的,他的父母最近因砌筑新屋住在临时塑料大棚里,一台工业电风扇格外引人注目。老爷爷叫杨红云,今年94岁;老奶奶叫佘付光,今年80岁。两位老人讲话明显很重的重庆云阳口音,我们似懂非懂。老人讲,移民到这里,和万盈人成了好邻居。老爷子去世时五代同堂,102岁,也是一位老寿星。

2018年2月15日,当年和杨祥国合影的两个小姑娘,如今已是大学生。
2018年2月15日,杨祥国的第六代子孙。
一晃18年过去了,现在杨家人丁兴旺,有20户64人。最引以为傲的是,当年到大丰上小学和幼儿园的孙子辈,现在有2个后生到部队服役,一个当了士官;17人考上大学,12个毕业有了工作,今年一个刚从盐城工学院毕业就创办了盐城三海文化传媒公司;还有4人在大学读书,一人读研究生。
而杨红云的6个儿子都移民到万盈镇。当年他们在重庆云阳县的古陵镇老家,就是有名的大户。兄弟几个人,开煤矿、办石灰窑、水泥预制、车船运输,他们都在行。现在,他们也是这里的致富能手。办猪场、蔬菜大棚、家庭农场、贩卖饲料,当地能赚钱的生意,都有他们的身影。
杨家移民18年后的农历除夕(2月15日),我们再次来到杨红云家,终于为当年合影的人(其中一个老人去世,一个小女孩长大岀嫁)再拍一张全家福。今年杨红云正好也和父亲当年移民到大丰时年龄一样大,正好95岁。当年他和老父亲杨祥国住在孙子杨明贵家。后来,杨明贵和堂兄杨明福于2015年4月3日,创办了江苏省三峡移民暨大丰市首家家庭农场――兄弟家庭农场。当年合影中的3个女儿,其中大女儿杨晶已经出嫁到苏州,今年没有回来过年;二女儿杨银莲大学刚毕业,在苏州找到工作,三女儿杨晓玲正在读大三。姐妹俩长得很漂亮,看不岀年龄的差异。
今年几家20多口人齐聚到刚砌筑的新屋过春节,热热闹闹,又是5代同堂,多么令人羡慕的大家庭啊!
3
唱支山歌,想想三峡,想想大丰
这两户三峡移民,一户在西团镇,另一户在新丰镇。
西团镇的民政助理汪应华,原来搞新闻报道,同行,我们很熟悉。他提供三峡移民孙兴奎的手机号码,不对。我又请他将村支书的手机号码找给我,再查孙兴奎的手机号码。几经周折,才和西灵村三峡移民孙兴奎通了电话;后来,影友陈国民通过微信,将我以前拍摄的照片发给他确认无误。

2005年8月17日,孙兴奎一家人过中秋节。
2005年8月17日,孙兴奎一家人合影。
2005年8月17日,在大丰结婚成家的孙国清。
2018年3月3日,元宵节刚过,约好去西灵采访,因为当年拍摄的小朋友今天放假在家。
记得在2005年8月17日,中秋节来临之前,应《盐阜大众报》之约,我采访了孙兴奎一家人,并为他家拍了全家福。那次,他丈母娘从江西来大丰过中秋节,是画面中的主角。
这次重访,老太太已经去世了。而画面中还少了另一个人,那就是今天出差到杭州的儿子孙国清。他在本镇自家兄弟办的喷丸机械厂当销售,而他的媳妇在镇上一家服装厂当工人。他们都是来重庆市云阳县的三峡移民,孙国清出生红堰乡,而媳妇董均是栖霞乡人,彼此相距二十多公里,但并不相识。他们移居到大丰后,经姑姑介绍相识并于2004年结婚,同年生个胖小子起名孙华彬,今年正在上初一。我们开玩笑问媳妇董均:想不想再生一个女儿?儿子孙华彬小嘴直弊,无声地告诉我们说:他不同意!我们今天刻意乘他放假在家来访,谁知,他爸爸却岀差了。

2018年3月3日,孙兴奎一家人,儿子出差。
2018年3月3日,孙兴奎在大丰普西盛机械厂当工人。
2018年3月3日,孙子孙华彬今年正在上初一,在家做作业。
现在,孙兴奎也在离家不远的普西盛机械厂当工人,按件计酬;只有老太婆一个人在家维持家务,种植9亩多责任田。一家人已经和当地人融为一体,我们问路时,本地人对他家很熟悉,没有生疏的感觉。他家许多亲友都移民到这里,多数居住在一个镇上,来往方便。他家住房没有变化,当年买的学校的一栋教室,虽然不是楼房,但很宽敞。和本地人一样,一家人在上班挣钱,又把希望寄托在小孙子的身上。
另一户新丰镇裕北村三峡移民张大妈,会唱山歌。10年前大丰区检察院请我来拍摄素材,我没有深入采访她。只听说老人家当过老师,会自编自唱,而且为检察院编一首山歌。

2008年12月9日,三峡移民老歌手张大妈唱山歌。
今年4月20日,我通过新丰镇民政助理将村支书记的电话要来,然后骑车去采访。谁知,她家后边修了一条水泥路,找不到她家了。我到一户卖猪肉门市问师傅,他也说不清楚。他给我村支书的电话,在开会,发信息给我,去找村里副主任陈雨。我和他通了电话,他很周到,已经电话叫女队长徐晓进去找张大妈。
10年没见,张大妈还是那样,并不见明显的衰老。她和丈夫都在地里干活,被徐队长叫回家。我说,就去地里看看吧。
2018年4月20日,74岁的张大妈和78岁丈夫佘本富在田间。
2018年4月20日,张大妈在拔蒜薹。
我们边走边聊。她叫张学生,今年74岁,丈夫佘本富,今年78岁,比10前衰老。他是张大妈第三任丈夫,两人结婚后年龄大了,没有生小孩。第一个丈夫是部队的军人,结婚后10天回部队生病,两年后去世,没有生小孩。第二任丈夫叫吴大友,结婚25年后又因病去世。两个人生了一男一女,他们现在都在重庆云阳老家。儿子搞装潢,有两个小孩,大的是孙女,小是孙子,张大妈讲到孙子,一脸的笑容。
张大妈告诉我,儿女们来过一趟。而她自己移民到大丰,一趟没有回去过,原因是来回起码要花5000元,那么多亲戚,回去不能空手呀!

2008年12月9日,三峡移民老歌手张大妈夫妇到大丰市检察院参观。
而现在丈夫有两个儿子一起移民到大丰,其中一个在经济开发区一家企业当厨师,孙女上大学了,两口子还离婚。他现在随老人一起生活,可谓是家家有一本难念的经呵。
两位老人生活并不富裕,整天在地里忙,相处得很和睦。丈夫沉默少言,张大妈性格开朗,待人很热情。邻居们和村里人对两位老人印象很好。从老人的言辞中,等积攒了钱,有生之年再回趟老家看看小孙子,享受天伦之乐……
往期家乡书回顾:
引 子:家乡书:用你不灭的记忆献给日渐苍老的父母和浓浓的乡愁
001期——朱永新:感恩父母赠我一生的财富
002期——陈新民:南方的母亲和我的“扎根树”
003期——宣丽华: 理想,在洋岸的月光下拐了个弯
004期——杨小川: 从此生到彼生,母爱绵绵不绝
005期——沈建华:乡村生活忆趣
006期——夏成华: 从故乡出发 凝炼有价值的人生
007期——朱解平: 外面刮着穷风,我把两个故事告诉你 一个叫寒冷,另一个叫温暖
008期——唐家恒 王 玲:苦乐人生三站,难忘菁菁校园
009期——赵锦安:灿烂的油菜花,以及乡间壮丽的生死
010期——杨志伟:父亲的名言,千金难买回头看
011期——袁党生:全家下放金墩,我的肩头磨红了,青春成长了
012期——卢虎: 乡愁就是母亲纳的那双千层底布鞋
013期——朱国平:煮海晒盐,故乡曾在波涛间
014期——陈立俊:《造房记》、《求学记》
015期——浦翰: 大学开学报到,和亲人说说心里话
016期——朱叶恒:岁月静好,以感恩对待困厄
017期——周古凯: 吾乡吾土,九旬老人沈荣华、姚翠平
018期——杨桂来: 破茧化蝶,回望那一场挡不住的青春
019期——王凤刚: 以我坚硬如山的诗行 伴你轮椅上的青春
020期——周亚峰: 遥望姑苏,一份民间档案的文化印记
021期——高鸽: 亲情是爱的量子,世代纠缠
022期——顾培钧: 绿荫浓密,在盐碱地上栽一棵教育树
023期——戎东贵: 大中集老街,乡情萦绕着的记忆长河
024期——陶培荣: 乡愁,是那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
025期——陈同生: 何园烟雨,母亲眼中的晚清第一园
026期——每逢佳节倍思卿: 家乡书,以平凡撞击平凡
027期——韩寿如: 故乡新丰,我宽广而仁爱的大四河
028期——浦玉生: 皎皎白驹,穿过“水浒”来看你
029期——浦玉生: 大著永传,一百零八将的前世后生
030期——仇育富:不是每个人都有水上漂泊的家
031期——常秀华: 纯净乡愁,恰如父母耕耘的八百亩荒滩
032期——有得快活就快活:朱新建,署祖籍大丰于雅俗之上
033期——乐得自在就自在:朱新建,举美人图画惹世间怜爱
034期——徐永生: 做一锅冷锅饼怀念妈妈
035期——方贵平:细说陈年匪事,水乡换了人间
036期——陈锦口述: 大丰上海农场银行营业所的前世后生
037期——姚和喜:猪油拌料的麻切在舌尖上开花
038期——丁振宏金墩印象上篇:长在救命墩上的古老皂角树
039期——丁振宏金墩印象中篇:江浙盐商是大丰垦植文明的先驱
040期——丁振宏金墩印象下篇:潮涨潮落间大丰盐垦事业的足迹
041期——范申: 薄雾维舟, 北大街普通人家的灯火
042期——黄艺新: 母亲广播的声音穿过多情的岁月
043期——方贵平: 锣鼓敲得响昌昌,这一声,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044期——陈同生: 那些可爱的生灵,逐浪而来
045期——仇文倩: 一根沾着盐的绳牵我回故土
046期——年度致敬大丰义工联:让无力者有尊严地前行
047期——年度致敬大丰义工联:让前行者勇敢地面对
048期——许可: 从中国到美国,我以英语教学对话世界
049期——蔡红平:下岗纺织工,再织金梭银梭
050期——方云高: 卯酉河作笔,子午河为墨 细细描绘老大中集的容貌
051期——李晓恒: 泼墨大洋彼岸,最难忘酒醉诗情画意
052期——朱国平: 亲密的农具,何时让我再举你们为舞
053期——黄飞: 自己选的路,再难也要走下去
054期——黄慧中: 搭草棚,睡地铺,大雪中挖河泥
055期——陈竹山: 从小学到大学,知识让我张开飞向远方的翅膀
056期——陈竹山: 从天津到襄樊,故乡在每一位游子心中最重
057期——陈竹山: 从车间到田间, 满园春色爱在人间
058期——李杏彬: 以实干撞击命运的大门,敲响上市的钟声
059期——许涛:潜心著述,孜孜探寻文化的源脉 《大丰方言志》积十年之功,功在后世
060期——韦晓东:祝福你我新年 欢乐、吉祥、安康
061期——海风吹容颜 日出听潮声 家乡书近代人物开放写作计划

(向上滑动启阅)
家乡,灵魂安放的地方
《家乡书》以记住乡愁、留住乡愁为主题,邀请近百位天南地北的大丰人,以个人的真实记忆,讲述丰收大地近半个世纪的沧海桑田,抒发远走他乡的游子爱家爱乡的家国情怀。
《家乡书》撰写者的邀请“不问贵贱,不排尊爵,不论出处”。主要内容包括:1、你的家乡故事。2、你的学习故事。3、你的创业故事。4、你的其他故事。任何美好的、你愿意书写的情感,都可以放进这一本《家乡书》。包括你的简介、通讯方式特别是微信名片。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你,都是大海的孩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互动互联,时代风尚。
“让我们在看遍世界的行走中,不忘家乡,怀揣梦想,润泽心灵,挥手写歌”。欢迎每一位大丰人积极撰写自己的“家乡书”,真情实感,长短不限。特别希望在怀念的文字中,抒写带有创业、创新的内容,写出家乡变化、时代风貌和个人成长。所赐照片,请详细标注说明,以传达更多的信息。投稿信箱为:255831887@qq.com
优秀文章将在《大丰日报》“家国情怀家乡书”专栏上刊登,并将收录到正式出版的《家乡书》中。扫描《家乡书》微信服务号二维码和《大丰日报》大丰新闻公众号,可以即时阅读到每期“家乡书”。
互动热线:18066098383

上一篇:霍晓红萧县萧国爱心协会2018年5月份账单明细!-萧县萧国爱心协会 下一篇:霍晓红萌萌哒的棉袜脚丫-丝恋美足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