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晓红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视频】| 忽培元:社稷苍生念 拳拳赤子心 建校80周年-延安大学文学院
延安大学文学院自1958年重建起,培养了在文学、管理、教育等各方面众多人才,他们在各行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是延大学子们的精神榜样力量。
为迎80周年校庆,让我们来传承延安大学杰出校友忽培元的榜样力量。


忽培元,1955年12月生。当代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著名书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家书画院艺委会委员、中华诗书画院院长。先后出版文学、书画作品三十余部,约1000万字。长篇传记《群山》、《修军评传》获第一、第三届全国优秀长篇传记奖。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获第三届中华铁人文学奖。长篇小说《雪祭》得到评论界好评,文艺报与作协创联部曾组织专家座谈,并整版评论介绍。古体赋文《大庆赋》、《铁人铭》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已作为大庆精神与创业历史的文化结晶,铸为铜质巨鼎铭文陈列于大庆世纪文化广场。先后主编《新延安文艺丛书》(十卷)、《大庆文艺精品丛书》(十八卷二十一本)。由于创作成绩突出,多次参加全国文代会、作代会。新近完成的《百年糊涂——郑板桥传》已经评审通过,2015年三月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被授予德艺双馨荣誉称号,多次参加全国文代会、作代会。曾代表中国作家出访亚洲国家。2012年被大庆授予油田开发五十年文化建设特别贡献奖。中央电视台发现之旅频道《筑梦中国——黄土精神筑梦人》报道了他的艺术人生。现供职于国务院研究室。



母慈父爱 勤劳奉献的家风是一面修身齐家的镜子
“喜欢和忽培元打交道,因为他总能带给人温暖而踏实的感觉。尤其是他一笑起来,那陕北人的憨厚和率真、执著和热情立刻将你感染。”忽培元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坚韧的人生信条与家风的熏陶密不可分。他在延安出生,生命中有29年的时光在陕北这块黄土地上生活。忽培元的母亲勤劳聪慧,与邻里和睦。他清晰地记得幼年时他同别人发生一次冲突后母亲对他说的话:“孩子,与人共事可要记住,当你觉得自己吃了点亏,那就是刚好;当你觉得自己没吃亏也没沾光,那其实是别人吃亏了;而当你觉得自己沾了光的话巫妖王庭,别人就吃大亏了。”这番话一直是忽培元为人做事的尺度和标准,令他终身受益无穷。
忽培元的父亲忽聚田是一位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陕北水利事业的知识分子,是忽培元的榜样,也是他最崇拜的人,父亲对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很深。他的父亲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缩影,他们没有功利得失的私欲,只有奋不顾身的热情。他们用坚毅、辛劳、心血和汗水诠释了新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的责任和理想,也在年幼的忽培元心中树立起一个无私奉献的榜样。他写有一首《父亲歌》表达了对父亲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我那老父亲呀,您真正一条汉,千钧重托挺腰杆,堂堂正正立人前,儿看您最伟岸。我的那老父亲呀魔物娘祭典,您更像一头牛,脚踏实地往前走,吃苦耐劳几十秋任劳任怨不邀功大宋疑云,儿对你最推崇。……”
勤劳奉献的家风像一面镜子,照的忽培元的心中亮堂堂的,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从小忽培元就从父母身上找到自己一辈子固守的精神家园。
插队川口 敢想敢干的魄力源于血浓于水的情怀

(父亲送18岁的忽培元去插队)
忽培元18岁那年,父亲骑着自行车将他送到延安城南的川口村插队。这个陕北后生很努力很争气。一年后,也就是1973年,19岁的他不仅入了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成为了全县最年轻的,也是全地区最出色的基层干部。 19岁的大队一把手,为了让川口的百姓脱贫致富,过上更好的生活。除了进行退耕还林、联产承包责任制,忽培元还带领大家搞起了多种经营。在2000多亩川地中间修了个百头猪场。忽培元说:“关中称农民上地劳动为做活,而陕北则叫受苦,春天播种,夏季早出晚归除草耕耘,与干旱抗争不止,秋天收获了,弓着身子把沉甸甸的庄稼由山里背到庄里的场上碾打,一二十里路也不休息一次,扣在肩头的麻绳,深深地勒进肉里,每个人都仿佛被五花大绑一样……这片干旱贫瘠的土地上,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就是这样背负着沉重的生活和奉献的欢乐,自觉或不自觉地耐着苦痛走过来的……这就是忽培元记忆中的陕北农民恩菲回来了,也是他所敬仰的陕北人民。”
基层从政 真抓实干体现一种担当一种责任

(与黄土派代表画家刘文西探讨和交流)
作为同一时期的支部书记,忽培元太能理解总书记对乡亲们那一份深情。此后帮扶4年中,忽培元同村干部一道,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做了一个全面的发展规划,并同村民们一同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加以实施……“我们规划栽种了枣树,光秃秃的村子前山后山出现了一大片绿,让村民能够治富的绿色从此覆盖了小山村。”村民受益后,村支书十分感动挥剑问情,有一年收了枣子还带上录像带要忽培元一同去给他们的老支书汇报。郑恩柏忽培元笑着谢绝了,但他心中由衷欣慰,为一诺千金,也为给乡亲做了件实事。
在延安,他一方面抓软实力,组织苏陕干部交流。一方面把经济发达地区的先进项目引进回来落实。忽培元说:“我引进的项目一个是教育,一个是生态建设,我不要工业项目,尤其不能把落后淘汰的工业项目带回来。”给贫困地区修建学校、改善教育硬件设施、互通教育资源,引进优秀的教师来支教,利用假期办教师进修学校,提升延安地区的教师质量四道风。发展现代化农业,引进现代化高附加值的生态效益明显的种植项目,优良品种经济林等等改变了延安的生态面貌。
调查研究 实事求是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历经多年、辗转多地,无论工作职务如何变更,忽培元始终不忘初心,永远保持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
2015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中央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谈到其中的绿色理念,忽培元颇有感触。2004年底他刚调到国务院研究室的时候,他就有个课题是《小沼气大文章》。在全国南北普遍调查沼气中他发现东北沼气是个空白。看到东北农村环境卫生的脏乱差,他就想到把那些脏乱差的东西都入沼气变成循环经济变成生态。
而后在大庆的4年时间对马海战,他将调查研究的侧重点放在生态问题、三农问题、社会管理问题、文化建设和文艺创作上。起草了上百篇的调查研究报告,其中不少得到领导批示。忽培元他们编了一个《透视中国》,通过长期对一个点的问题的跟踪调研,形成一个多一方面问题的基本看法。比如说生态问题,保护生态和发展和经济中的矛盾,要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要谋发展又要保护生态,这些年一直在这个平衡的钢丝绳上走着。走偏了就掉下去了,按照总书记过去在浙江时候提出的“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思想,忽培元不断进行调查研究,推动“两山”的生动实践,让“青山绿水”之路越走越宽广。
忽培元的调研主要是发现正面的典型,但也随时提醒一些不好的现象,揭露一些地方和领域统计数字浮夸造假现象。比如空气污染治理问题,空气污染源主要是什么,如何来治理。汽车尾气在北上广这些大城市还是主要污染源。忽培元他们的调研实际上针对问题,按照新的发展理念进行正反典型调查,进行案例剖析,提给领导,引起领导重视。忽培元说我所在的部门既没有权也没有钱,有的就是责任。长期在这样的单位上坚持工作不容易。有的人被大的金融投资企业聘任,能挣不少钱。忽培元说,我既不需要钱也不需要权,我愿意在这里也是一种情怀。
苦恋文学 辛勤耕耘走到哪里写到哪里
在忽培元40多年的从政生涯中,他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每当有新作品问世,大都与他此前或眼下的任职有关郭林气功。在延安工作,他写了纪念习仲勋的《难忘的历程》、写了他在延安工作时创作的百余篇散文《延安记忆》;在潼关工作,他写了长篇小说《雪祭》,反映农村社会问题;写了《山秀珍》记叙了包括种棉能手山秀珍等13个优秀共产党员的故事;到大庆工作,他写大庆人,创作了6000多行的长诗《共和国不会忘记》,他编大庆书,编辑出版了《大庆文艺精品丛书》(十八卷),他也因此获得大庆开发和建市以来文化发展特别贡献奖……丰厚的生活经验和长期担任县、市地方官员的历练,无疑为忽培元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彩色的非洲ppt从诗歌到报告文学,从传记到长篇小说,各种文体他无不涉猎,而且一通百通,互相映衬,皆自得,皆出彩。他的文学作品,总是从生活出发,从现实出发,从学问出发,从史实出发,因此他的作品有学人气息、厚实之情、亲近之感。

(创作中的忽培元)
2015年5月,忽培元的《群山》、《长河》、《浩海》,以多卷体长篇传记文学的形式《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谈到花费20多年时间深入采访和潜心创作的文学成果,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出版社社长何建民说:“忽培元把自己一生的感情浸透到一个人身上,用浩浩150万字去写一个人,感受一个人是不简单的,这也是传记文学创作中可贵的精神。作家在创作中其实有三种身份,一种身份是传主秘书,一种身份是作家,还有一种身份是充满浓烈延安精神的延安人。该书的出版,无论对于文体本身的研究还是对作家创作态度的研究,都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昨天、今天与明天的记忆与思考)
回想刚刚拿到《我想延安:苍生三部曲》样书的情景,忽培元说很激动,但是心里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所敬仰的老首长马文瑞和书中众多老一辈的重要人物都已经相继作古。他们随着那个伟大时代的远去而化作了永恒的雕像。“我想延安”,是马文瑞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不是讲出来的(那时老人家已经不能说话),而是在临终那天晚上,躺在北京医院病床上用尽最后的气力写出来的。“我想延安”,这也是所有新中国缔造者们的共同心声。作家陈忠实在西安收到书,高兴地在电话里表示祝贺。他正在病中,口腔溃疡不能多说话,只是反复地说“哎呀我祝贺!”在那一刻忽培元深深的感动了。
书法绘画 从中看出了一种生活的哲学
中国作家书画院院长王巨才认为,“培元书画,机趣外溢而风骨内敛一支钢枪,其挥洒情性,一任天然,故未可以寻常笔墨观之超级全才阳光劫匪。”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阎晶明观后认为忽培元书画作品,是“来自乡间灵感,发乎诗人笔端,描绘童年记忆,书写人生感叹。”著名画家贾平西在《忽培元书画艺术谈》一文中说:“忽培元的书法是下过狠功夫的。许多年来日课百字不辍,由贴入碑,颜体为本,魏碑佐之夏伯根,二爨写的也很到家。不滑、不俗,行草更见骨力个性。大小字皆善而只是低调,从不喧哗,很少示人。”书法家张继认为忽培元的书法“师法《爨宝子》之楷书,似楷似隶,不拘法规,参差错落,意趣频出。草书更是笔走龙蛇,洒脱奔放,任情恣肆,荡气回肠。这种写意风神亦同样表现在其简逸朴率之绘画作品中,虽寥寥数笔,但奇姿异态、笔情墨韵尽现毫端。先生不求工细谨严,尽抒胸臆,加之或大草笔意,或拙趣品调之题跋,浑然一体,触人心动。”

(忽培元书法作品)

(忽培元笔下的“三秦文魂”之杜鹏程)
他的画,乍看时,形貌似不太准,颜色也好像过于鲜艳,用印也显得随意,这些似乎都有些问题。但看得久了,就被他的大拙大朴征服圭江论坛。你能感到他的画里,有一种蓬勃而朴拙的魅力。
陕北风情,是忽培元的创作重点。故乡的高坡低壑、枯树劲草,故乡的窑洞和亲人,故乡生活的风情习俗,他要用一幅幅画面去表现,画不足以抒情,再配以文字,力求把对家乡的深情吐露个痛快。


忽培元与延安大学
2008年9月23日,忽培元出席了我校建校70周年大会。
2010年5月20日上午,由中国作家协会出版集团、陕西省作家协会、延安大学和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联合主办,延安大学文学院、延安大学校友会、延安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宝塔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协办的“忽培元文学创作研讨会”在延安大学举行。忽培元在研讨会上作了《我为什么坚持写作》的主题发言,从自己的使命、不负前辈作家的厚望、生活中的感受与感悟等方面,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自己坚持写作、笔耕不辍的动力所在。

2011年6月25日下午,国务院研究室信息司司长、延安大学校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忽培元回访母校,并为学校师生作了题为《个人修养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报告。报告会由社科处、文学院共同主办,来自延安大学不同院系的500多名师生聆听了报告会。报告会上,忽培元首先对母校的巨大变化及同学们良好的精神状态感到欣慰。他以一个和蔼、平易近人的“兄长”的身份,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调查出发,针对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从择业观念、自身专业与社会需求的错位入手,结合具体事例和自身经历说明加强个人修养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2011年7月2日,忽培元在他的博客中写了回到母校——延安大学印象记,回忆了自己以不同的身份在延安大学的所闻所听所感。
2014年2月20日,中红网—中国红色旅游网发表文章:忽培元——土窑洞造就文学大才。这里有忽培元对于在延安大学上学经历的叙述:“1977年恢复高考,忽培元考入延安大学中文系美梦成真泰剧,‘我是先招工,后考上的大学,1977年秋天小刀会序曲,全国统一高考,我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我的古文底子很小就打下了,上大学后更加系统地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文学名著,甚至是一些文献书籍。我能用古文写作,教过高中语文。’”
……

忽培元在陕北的土窑洞中接受了朴素的人生启蒙,在陕北农民身上他学会了吃苦耐劳和坚忍不拔;
此后在调研的颠簸途中、在创作的字里行间他把这些都回馈给那里的土地那里的人民;
“勤劳质朴、诚实坚定,随遇而安、积极进取”是他人生的信条;
不断学习、不断感悟、不断创新、不断付出,将一个一个日子连缀起来,概括了他的人生;
所有一切的积累又都是他今天做好参事工作的铺垫。站在国务院参事室这个中央智库门前,“信任”、“动力”、“责任”是他此刻的心声……

编辑 |王玉洁
责编 |马 蕊
(部分文字来自于中华英才网刘冬梅)
上一篇:海岛奇兵投弹兵【视频】- 这个盛夏,我们邀你来播气象! 气象小主播-生活帖 下一篇:杀破狼2票房【视频】- 货车凌晨突然起火 满车百货商品烧成灰烬 视频-河南高速公安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