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拥抱新生活的芦山陈德英家:地震从未压垮重建的信念 喜讯捎给总书记-京口女性
“地震发生后,我非常牵挂大家。今天屈指算来一个月了,我来看望大家。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第一阶段胜利,下一步要科学规划、科学重建,重建要尽可能快。我们同舟共济,一起把安全、美丽、放心的美好家园重建起来黄定宇。”
——习近平
这是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在芦山县体育馆安置点一帐篷内亲抚一小孩。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妇女报联合推出“喜讯捎给总书记——回访习近平看望慰问过的家庭”大型主题报道。中国妇女报多路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边疆、进大山、入乡村,推开一扇扇家门何佩琪,全媒体呈现家庭的变化,传递最真实的民生幸福。
今天,我们推出第十三期,走进拥抱新生活的芦山陈德英家:地震从未压垮重建的信念。
观看《喜讯捎给总书记》系列视频之第十三《拥抱新生活的芦山陈德英家:地震从未压垮重建的信念》
2013年5月21日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体育馆群众安置点
陈德英家
拥抱新生活的芦山陈德英家:
地震从未压垮重建的信念
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没有挡住陈德英要“回老家切(去)看看”。
从芦山县城到龙门乡兴隆村,不到20公里,有些晕车的陈德英看着车窗外念叨:“有好些天没回去喽,等娃娃开学,拓跋耶乌回切(去)的时间更少了。”
村里,那幢“4·20”芦山地震发生后,1年多就完工的俄式钢木结构两层小楼,在陈德英口中,是“我们的新家,也是能聚拢全家人的地方。”
4年多前的那场地动山美人夜倾城摇,刘梦夏让陈德英家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砖瓦房受损严重。很快,她们和住在县城的姐姐陈德琼家一起,一大家子八口人,都搬到县体育中心的帐篷安置点。
“不过,要不是地震,我们也不会见到总书记,我家的娃娃也没得机会被总书记亲到。”对一大家人而言,震后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她们身边,让大家树立起重建的希望。
“我记得,我记得!”听着奶奶的介绍,刚满6岁的孙子骆俊成抢过话头,指着自己的左脸颊说:“习爷爷当时就亲的我这里罗氏家谱莘村中学。”
陈德英抱着孙子骆俊成诉说自家的重建故事神器铸造师。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许真学/摄
在芦山,骆俊成已是当仁不让的“小童星”。开学就要成为一年级“小豆包”的他,已经能清晰地描述郑翠萍,那幕在芦山抗震救灾中让无数人动容的温情定格——
“习爷爷过来时,我就叫了声‘爷爷’,奶奶还让我‘亲亲习爷爷’。”
“在我们这里,只有尊敬、喜欢的人,才会让小娃娃去亲。总书记来了,我们很自然地喊成成去亲他嘛。”听着孙子带着点骄傲在介绍,陈德英笑着说,当时,她们家帐篷对面住着几名消防战士,也常常被当时还不满2岁的小成成“亲得一脸口水”。
“当时也没想到,总书记会主动抱起他的脸,亲了一下,大家一下子就都笑咯。”眯着眼,陈德英回忆起那天:“总书记很亲切,他那次来看我们,就像一位亲人回家来看看一样。”
“当时,总书记问我们吃饭喝水怎么办再世林冲,洗澡怎么解决,还问怎么领补助、用电、卫生设施。”陈德英扳着手指,边数边说总书记在帐篷里和一大家子说的暖心话,“总书记当时就说,以后的居住条件会越来越好浦北都市网。你看,不都兑现了!”
骆俊成9月即将就读小学一年级,陈德英正在帮着准备入学手续。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震后,她就带着孙子住在县城。为了尽快还完建新房的贴息贷款,新房建成后,刚在新家过完年发钱寒,骆俊成的母亲骆世平就再次前往青海打工,一个月收入能有2000到3000元。“现在埙曲,我们一家四口人,老伴和女儿在青海,我就带着孙子在芦山,隔得远。只有过年可以聚一次。”陈德英说。
“我家女儿就是性子急,着急帮家里还完贷款,虽然想在家陪娃娃,还是去外地打工了。”陈德英很心疼远在西宁的女儿,“而且,我一个人带着娃娃,确实有点力不从心胸肌哥。我觉得,娃娃还是应该多跟妈妈在一起。”
“你和女儿联系一下,她要愿意回来,我来帮她找工作嘛!”芦山县妇联主席崔夏拉着陈德英的手说:“总让娃娃当留守儿童也不是长久之计呀。”
崔夏的信心,更来自于芦山在灾后蹚出的一条“ 重建新速度”——
震后1年,地震灾区4482户建房困难户全部搬进新居;震后20个月,9.3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32个月,3.5万户城镇重建住房进入分配阶段……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开始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转向地方负责制,“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正是始于“4·20”之后。
统筹指导理念下,中央赋予四川制定重建专项规划、审批重建具体项目的权力,并将确定的460亿元中央财政重建补助交由地方包干使用。有关专家认为,中央补助资金达到灾损的70%,交由四川省包干使用,这无疑给予了地方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和条件,极大提高了重建效率和资金政策效率。
龙门乡是“4·20”芦山地震震中,如今已完成重建,成为当地新的旅游景点。
地方的主体作用也很快凸显——
震后1个月,四川成立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下设重建办和规划实施、城乡规划重建、产业重建、扶贫济困、生态环境、社会管理服务、监督检查7个工作组。
震后3个月,四川制定出台11个专项规划,涉及城乡住房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重建、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修复、防灾减灾、土地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等多方面石天欣。
……
重建过程中真爱满行囊,当地妇联组织一直主动参与其中。4年来,芦山县妇联将巾帼脱贫行动和促进妇女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已经开展了农家旅游接待等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创业培训、“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等系列项目。
“告诉你家女儿,妇联就是她‘娘家’,有什么困难就该想起来找我们嘛。”崔夏这番“拍着胸脯”的话,让陈德英高兴起来,“能回来工作,陪在娃娃身边,当然好嘛。”
一直记得自己“被习爷爷亲过”的骆俊成,也有自己的“悄悄话”想告诉总书记:“什么时候,妈妈能像其他小朋友的妈妈一样,接我放学、晚上给我讲故事呢?”
已走出地动山摇、完成重建的陈德英一家人,有理由对未来更期待,站在新家里,陈德英坚定地说,无论如何,“新房子已经给全家人带来新希望。”
这是中国妇女报2017年9月18日《喜讯捎给总书记》特别报道版面。
(来源:女性之声)
“地震发生后,我非常牵挂大家。今天屈指算来一个月了,我来看望大家。我们夺取了抗震救灾第一阶段胜利,下一步要科学规划、科学重建,重建要尽可能快。我们同舟共济,一起把安全、美丽、放心的美好家园重建起来黄定宇。”
——习近平
这是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在芦山县体育馆安置点一帐篷内亲抚一小孩。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摄
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妇女报联合推出“喜讯捎给总书记——回访习近平看望慰问过的家庭”大型主题报道。中国妇女报多路记者沿着总书记的足迹,走边疆、进大山、入乡村,推开一扇扇家门何佩琪,全媒体呈现家庭的变化,传递最真实的民生幸福。
今天,我们推出第十三期,走进拥抱新生活的芦山陈德英家:地震从未压垮重建的信念。
观看《喜讯捎给总书记》系列视频之第十三《拥抱新生活的芦山陈德英家:地震从未压垮重建的信念》
2013年5月21日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体育馆群众安置点
陈德英家
拥抱新生活的芦山陈德英家:
地震从未压垮重建的信念
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没有挡住陈德英要“回老家切(去)看看”。
从芦山县城到龙门乡兴隆村,不到20公里,有些晕车的陈德英看着车窗外念叨:“有好些天没回去喽,等娃娃开学,拓跋耶乌回切(去)的时间更少了。”
村里,那幢“4·20”芦山地震发生后,1年多就完工的俄式钢木结构两层小楼,在陈德英口中,是“我们的新家,也是能聚拢全家人的地方。”
4年多前的那场地动山美人夜倾城摇,刘梦夏让陈德英家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砖瓦房受损严重。很快,她们和住在县城的姐姐陈德琼家一起,一大家子八口人,都搬到县体育中心的帐篷安置点。
“不过,要不是地震,我们也不会见到总书记,我家的娃娃也没得机会被总书记亲到。”对一大家人而言,震后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来到她们身边,让大家树立起重建的希望。
“我记得,我记得!”听着奶奶的介绍,刚满6岁的孙子骆俊成抢过话头,指着自己的左脸颊说:“习爷爷当时就亲的我这里罗氏家谱莘村中学。”
陈德英抱着孙子骆俊成诉说自家的重建故事神器铸造师。中国妇女报·中国女网记者 许真学/摄
在芦山,骆俊成已是当仁不让的“小童星”。开学就要成为一年级“小豆包”的他,已经能清晰地描述郑翠萍,那幕在芦山抗震救灾中让无数人动容的温情定格——
“习爷爷过来时,我就叫了声‘爷爷’,奶奶还让我‘亲亲习爷爷’。”
“在我们这里,只有尊敬、喜欢的人,才会让小娃娃去亲。总书记来了,我们很自然地喊成成去亲他嘛。”听着孙子带着点骄傲在介绍,陈德英笑着说,当时,她们家帐篷对面住着几名消防战士,也常常被当时还不满2岁的小成成“亲得一脸口水”。
“当时也没想到,总书记会主动抱起他的脸,亲了一下,大家一下子就都笑咯。”眯着眼,陈德英回忆起那天:“总书记很亲切,他那次来看我们,就像一位亲人回家来看看一样。”
“当时,总书记问我们吃饭喝水怎么办再世林冲,洗澡怎么解决,还问怎么领补助、用电、卫生设施。”陈德英扳着手指,边数边说总书记在帐篷里和一大家子说的暖心话,“总书记当时就说,以后的居住条件会越来越好浦北都市网。你看,不都兑现了!”
骆俊成9月即将就读小学一年级,陈德英正在帮着准备入学手续。为了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震后,她就带着孙子住在县城。为了尽快还完建新房的贴息贷款,新房建成后,刚在新家过完年发钱寒,骆俊成的母亲骆世平就再次前往青海打工,一个月收入能有2000到3000元。“现在埙曲,我们一家四口人,老伴和女儿在青海,我就带着孙子在芦山,隔得远。只有过年可以聚一次。”陈德英说。
“我家女儿就是性子急,着急帮家里还完贷款,虽然想在家陪娃娃,还是去外地打工了。”陈德英很心疼远在西宁的女儿,“而且,我一个人带着娃娃,确实有点力不从心胸肌哥。我觉得,娃娃还是应该多跟妈妈在一起。”
“你和女儿联系一下,她要愿意回来,我来帮她找工作嘛!”芦山县妇联主席崔夏拉着陈德英的手说:“总让娃娃当留守儿童也不是长久之计呀。”
崔夏的信心,更来自于芦山在灾后蹚出的一条“ 重建新速度”——
震后1年,地震灾区4482户建房困难户全部搬进新居;震后20个月,9.3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32个月,3.5万户城镇重建住房进入分配阶段……
我国重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开始由中央直接安排部署转向地方负责制,“中央统筹指导、地方作为主体、灾区群众广泛参与”的重建新路,正是始于“4·20”之后。
统筹指导理念下,中央赋予四川制定重建专项规划、审批重建具体项目的权力,并将确定的460亿元中央财政重建补助交由地方包干使用。有关专家认为,中央补助资金达到灾损的70%,交由四川省包干使用,这无疑给予了地方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空间和条件,极大提高了重建效率和资金政策效率。
龙门乡是“4·20”芦山地震震中,如今已完成重建,成为当地新的旅游景点。
地方的主体作用也很快凸显——
震后1个月,四川成立芦山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委员会,下设重建办和规划实施、城乡规划重建、产业重建、扶贫济困、生态环境、社会管理服务、监督检查7个工作组。
震后3个月,四川制定出台11个专项规划,涉及城乡住房建设、城镇体系建设、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产业重建、文化旅游、生态环境修复、防灾减灾、土地利用、地质灾害防治等多方面石天欣。
……
重建过程中真爱满行囊,当地妇联组织一直主动参与其中。4年来,芦山县妇联将巾帼脱贫行动和促进妇女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已经开展了农家旅游接待等妇女居家灵活就业创业培训、“搭建供需平台,促进转移就业”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等系列项目。
“告诉你家女儿,妇联就是她‘娘家’,有什么困难就该想起来找我们嘛。”崔夏这番“拍着胸脯”的话,让陈德英高兴起来,“能回来工作,陪在娃娃身边,当然好嘛。”
一直记得自己“被习爷爷亲过”的骆俊成,也有自己的“悄悄话”想告诉总书记:“什么时候,妈妈能像其他小朋友的妈妈一样,接我放学、晚上给我讲故事呢?”
已走出地动山摇、完成重建的陈德英一家人,有理由对未来更期待,站在新家里,陈德英坚定地说,无论如何,“新房子已经给全家人带来新希望。”
这是中国妇女报2017年9月18日《喜讯捎给总书记》特别报道版面。
(来源:女性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