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晓红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视频】| 走寻 今日之大学,除了批量生产文凭还能产大师吗-走寻

[ 本文共计4612字· 建议阅读时间 9分钟 ]
文 | 陈恪诚

湖南·长沙
▲点击观看 陈寅恪
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季羡林曾很不客气的说过,他在清华四年里,虽读完了西洋文学系所有的必修课程,得了个学士头衔,但收获并不大。“欧洲著名的作家,什么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莫里哀、但丁等等的著作都读过。然而大都是浮光掠影,并不深入。”
给他留下深远影响的课反而是一门旁听课,它就是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他曾绘声绘色地描绘道:“读他的文章,听他的课张活海,简直是一种享受,无法比拟的享受。”
同样,今天的我们也爱就着学术明星或公共知识分子的书单阅读,可往往因为没有系统的方向和共鸣很难读下去。

▲青年陈寅恪
百年前的陈寅恪学贯中西,却一直教导学生要读原典,把书读透,切莫贪多。极富传奇色彩的陈寅恪,一生都不想当学术明星,但无意间让“陈寅恪热”却从民国一直烧到了现在。
当时的陈寅恪在清华开课明辉化纤,慕名前去的学生挤满了教室,“研究院主任吴宓风雨不误,一定来听讲邓稼先教案,助教来,朱自清来,北大外国教授钢和泰也来,其他大学部的学生教授不来,因为听不懂。”

▲陈寅恪授课照片
一开始兴致勃勃的学生却常常听不懂,能坚持到最后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但只要是从国学院毕业的学生,后来都成了大家。
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胡适曾在日记中写道:“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除过自己读的博士,曾当过外交官的胡适被赠予三十多个博士学位,所以他对学位和学术水平之间的关联体会之深,绝非我们可以想象。愿意在日记中这样这赞叹陈寅恪,除了佩服,也颇有自愧不如的成分。

▲恪守词韵

▲陈寅恪信札
陈寅恪会十几种语言,研究贯穿文史,每有见解必不凡俗。也因陈寅恪是名门之后,“北大舵手”?郑天挺教授赞誉陈寅恪“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时至今日蜜色死神,关于陈寅恪的书就出版了两千余本。有趣的是陈寅恪去世后,所有著作依他的遗愿一字不改,并保持以繁体竖排出版。

▲陈寅恪全家福
究其原因,陈寅恪女儿陈流求解释道:“父亲曾经说过,繁体字和简体字解释的意义不完全一样,有一些东西我们看不懂需要查阅《康熙字典》。一直以来父亲看的书、学习的知识都是用繁体字呈现,他觉得有些简体字不能代表那个意思。”
为读书而读书
言辞犀利的陈丹青曾说文凭是平庸的保证,2001年陈丹青曾为庆祝清华90周年校庆,创作了油画《国学研究院》,这幅拍卖成交价达两千万的画作正中,左手拿书的正是没有文凭的陈寅恪。有趣的是,当年没有本科学历,英语零分的陈丹青却通过了文革后的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考试,进而名满天下。
两千年初丹弗润滑油,在清华任教的陈丹青突然大力抨击艺术类考试被英语政治成绩绑架,任珈锐致使专业优秀的学生而英语政治不好的学生年年落榜,陈丹青愤而辞去清华教职,成为当年最具新闻价值的话题。
▲陈丹青油画《国学研究院》
和陈丹青在文革中自学画画不同,陈寅恪则幸运多了,他从12岁起先后在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多个国家的高等学府求学18年。而立之年的陈寅恪竟始终没想过要拿个学位,以至于自己的侄子陈封雄问他:“您在国外留学十几年,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
陈寅恪则答道:“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
对于读书,陈寅恪选择了纯然的态度:为了读书而读书。在西方游学的十几年中,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便去哪里拜师、听课、研究。对大多数留学生避重就轻选择读取的学位,他却只务实地求真知,不求虚名。

▲陈寅恪曾用各种文字做过读书笔记
同时也让我们不禁感叹,陈寅恪作为名门之后,家庭对于他的开放态度,并没有功利地强求他获取学位,而是尽可能的让他自由发展,找到自己的学术定位。
反观我们今天的教育,在教育中诚惶诚恐的家长们,为了攀比,唯恐孩子少学了一门“兴趣”;各科老师也没想着要传道授业解惑,教师对于他们却只是一份职业,“上课都教会了,我们还开啥补习班?还咋挣钱?”每到毕业季,我们身边都有很多朋友忙着考教师资格证,可现在的体制,真正考核过这些“老师们”的师德和初心吗?
几千年来,儒家的传承虽然没有刻意强调师德和初心,却在一代代师长的言传身教,将师德和初心,潜移默化地根植在后人心中。
▲陈寅恪书法
被称作最后一批大儒的陈寅恪也同样知道尊师重道,强调师德和初心。从小就留洋的陈寅恪意识到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他一直主张“不尽信”书,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判断其价值、对错朵拉玩宾果,所以只能通过广泛的阅读和对比来拣选出真知。
此外,和同样来自湖南的毛泽东一样,陈寅恪也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少年陈寅恪便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读书过程中随手圈点。
▲陈寅恪 《阙特勤碑》
北京大学王邦维先生曾经这样描述陈寅恪批校过的《高僧传》一书:“批语俱写于原书上下空白处及行间,字极细密李艾佳,且无标点。批语多时竟至原书几无空白之处,复又写于前后页。从字迹大小及墨色看,同一相关内容的批语,往往不是一时写成,前后时有补充或更正安佛拉斯。”陈寅恪反复精读细读,每次及时批注,其读书之认真、思考之深入,可见一斑。
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
陈寅恪勤于批注,帮他加深了阅读的记忆,即使晚年失明,还可以靠记忆口述著述。虽然陈寅恪舍得把书读烂读透,满是密密麻麻的圈圈点点,但是去上课时,他不但用双层布缝制的包袱皮包裹着那些线装书,而且每次都把包袱皮的颜色根据书的种类区分开来,佛经、禅宗的书一定是用黄包袱皮包着,其他课程的书则用蓝包袱皮,非常精心细致。教书归来,通常又要伏案至深夜。

▲陈寅恪信札
如此,足见陈寅恪对教书育人有着宗教般的虔诚和仪式感。他在课堂上谈古论今,各国语言、各种史料信手拈来,凭一个小小的细节,便可以讲出大千世界,而且“创见极多,全非复本”。
上世纪四十年代的一天,陈寅恪突然眼睛看不见了。这时的他不但没有为自己的眼睛着急,反倒先派大女儿流求去通知学生,今天上不了课了。
而后陈寅恪的右眼视网膜剥落而失明,左眼也仅剩一点点微弱视力。然而正是在这样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他竟利用课余空闲,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

▲陈寅恪信札
同时因为失明,陈寅恪的讲课方式也有所调整:上课前他都先在黑板上写好重点,然后坐下闭目讲课。他让学生朗读课文,哪怕读错一个字,都必须停下重读。那些文章典籍就像长在他心里一样斗破之灵风,再小的脱漏也逃不过陈寅恪的耳朵。
金岳霖曾回忆陈寅恪道:“有一天我到他那里去,有一个学生来找他,问一个材料。他说,你到图书馆去借某一本书,翻到某一页,那一页的页底有一个注,注里把所有你需要的材料都列举出来了,你把它抄下,按照线索去找其余的材料。寅恪先生记忆力之强,确实少见。”

▲陈寅恪与他的助手黄萱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已是盲人教授。此时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劝陈寅恪休养一阵,陈寅恪不从:“不教书怎么能叫教书匠?”
此后陈寅恪并没有随胡适他们撤退到台湾,而是选择到中山大学任教。这期间所讲内容本是30年来滚瓜烂熟的,但他仍旧重新备课。“父亲多次对我们说过,即使每年开同以前一样的课程,每届讲授内容都必须有更新,加入新的研究成果、新的发现,绝不能一成不变。”
▲陈寅恪书法
“前人讲过的不讲,近人讲过的不讲迎宾曲简谱,外国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不讲,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作为一个盲人,陈寅恪的坚持使得他身心俱疲,却也使得他伟大。这样的教书匠,才在平凡中,将自己锻造成国之巨匠。
本已风烛残年,陈寅恪却通过教育,焕发出生命最伟大和耀眼的光辉。79岁故去时,陈寅恪写给王国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刻在了他自己的墓碑上。

▲陈寅恪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为王国维写的挽联
对于做学问的态度,陈寅恪曾在给王国维的纪念碑铭中写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学堂威龙。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奇情记。”这正是陈寅恪作为一代大师在治学和教育的最高准则。
反思:大学应该有什么样的大师?
1925年,清华大学成立国学研究院,都是由各领域最杰出的大家坐镇,他们分别是:国学大师王国维;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者梁启超;语言学家赵元任;还有既无学位也无著作的陈寅恪。

▲清华大学的四大导师
研究院主任吴宓力荐陈寅恪的原因非常简单,陈寅恪身上既有极好的国学功底,又在西方顶尖大学吸收了最先进的方法论。
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当时梁启超向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推荐陈寅恪担任国学研究院导师。曹云祥因陈寅恪既没有学位也没有著作,婉拒了梁启超。
梁启超却据理力争:“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好吧,你不请,就让他在国外吧!”而后梁启超更展示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几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曹云祥转而立即聘请陈寅恪。
▲陈寅恪等导师执教清华时的学生毕业证
再看今天的神州大地,高等教育辐射面已与百年前不可同日耳语,而究竟又有多少大学空有大厦,独缺大师?究竟又有多少人有着梁启超的气度能举荐别的学术精英?今天又有几所大学能有这样包容的心态来聘用老师?
我们常常听到导师伪造论文,甚至抄袭自己学生的论文,或者是让学生帮自己做课题,导师则只署名保留最终权利!有多少老师抱着利用大学老师的社会关系,在外办公司牟利的心态,来看待这份神圣的职业。当我们说大学生上课就睡觉,下课就沉溺于游戏时,这些高高在上的老师,可曾用真情真意启迪过这些学生?
▲陈寅恪
想当年从法国归来的吴冠中湘囧,空有一腔热忱,却又被调到清华建筑系教“一般技术”。一直以来又有多少老师和吴冠中一样,满怀热情,为了使能启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自然地建立独立自由的人格。多少赤子之心因为怀才不遇和报国无门,逐渐黯淡下来,或者转而为五斗米折腰。
而那些过于“心明眼亮”的精明导师们,较之盲人陈寅恪,他们通过便宜行事攫取利益的同时,批量生产了那么多空有学历的弟子,究竟又荒废了多少人的青春,遗落了多少最为可贵的价值。这实在是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深思!

走寻作品,转载请注明
投稿、合作请加主编微信:zouxun01
——热文推荐——
为你读画|名家临名帖|艺术大咖课|施晗对话曾翔|汉砖之美|瓦当之美|北魏造像|敦煌残卷|审美世界|金农|徐生翁|弘一法师|谢无量|黄宾虹|徐悲鸿|林散之|启功|游寿|杨开慧|华国锋|吴冠中|蒋勋|冯唐|马未都|王镛|梵高|井上有一

出品人 · 施晗 | 主编 · 柴天鳞
责编 · 李沅圃 聂海燕 |美编· 苗雨

长按二维码 关注 ·「走寻」
上一篇:甘味人生【视频】- 快来看看雪天萧中的各种美...... 美醉了-浙江省萧山中学 下一篇:影之哀伤任务流程【视频】- 老师,求求你别这样!哈哈哈。。。 游学回忆-搭伴儿游学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