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晓红 SPACE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首页 >全部文章 > 正文内容
【视频】| 老上海夜生活,20年前你爸妈比你会玩 怀旧特辑-爱现场lovelive

关注我们的粉丝一定知道爱现场有一个传统板块“夜猫指南”,介绍的是上海每周晚上的现场活动。夜生活对于上海人来说从来都是“从上一辈传下来的”,只不过玩儿的已经不是那回事儿了e领卡盟。今天就一起简单的来看看,当年的夜上海值得一提的玩儿法。
本文图片与部分内容均来自于网络舞厅、迪厅、文化宫
20世纪30年代起,闻名上海的四大舞厅有:百乐门、仙乐斯、大都会和丽都。“舞池很潍柴吧小,边座也窄绑来的新娘,但价格低(一元钱可以买五六场)……一杯茶两毛钱,不管你待多久,五六小时都没事……在大舞厅里,音乐一响,我们就得跟着跳狐步舞或华尔兹或布鲁斯,一步出错,就可能惹得满场讥嘲。但在小舞厅里,你可以任意跳。”

因为收入颇高,当时舞女成为当时许多年轻女性不可言说却内心向往的职业。可能因为舞女行业的盛行以及这种舞蹈的肢体动作形态,让交谊舞带上了“不检点”又“说不清”的标签。男男女女搂搂抱抱,这在男女大防根深蒂固的中国,确实有很大冲击。

1979年,西式交谊舞饱受近50年的争议,终于在上海定了性,交谊舞也不再是什么。80年代初,家庭舞会风行一时,社会上还有一些“黑灯舞会”(就是关掉舞厅里所有的灯光,在黑暗的舞池里,两个人一起跳贴面舞战胜乙肝网,想想也很chi激)。交谊舞厅的大多数舞客年龄在25-45岁之间。已婚的,年龄35岁左右的国营企业工人居多。男人通常比女人稍微多一些。

直到现在,交谊舞始终没有离开过我们的视线,只不过舞池不只在舞厅了。你们所见到大妈大叔在广场上胳膊架在一起跟着音乐晃荡的其实就是交谊舞。可能是历史造成的文化断层,也可能从前跳舞的人也老了,交谊舞变成了公园里也能见到的“草根运动”项目了。

总得来说,对于交谊舞到底是怎样一种舞蹈的评价valak,我个人认为要根据个人欲望诉求的出发点而言了。其实同每个时代也都存在和舞女相类似的职业,只不过跳的可能的不再是交谊舞,聊得不再是吴侬软语,甚至不再只有女性,但人性不变,取悦人性的道理自然更不会变。

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上海的夜晚终于又重新热闹起来。如果说上一个时代夜生活的背景音是慵懒的爵士乐,那八九十年代夜生活的背景音则无疑是迪斯科。DISCO其实也是电音风格的一种,也就是说,上海在80年代末开始已经开始了电音文化的时代了。
经过5年多的《霹雳舞》铺垫,一些留学生在国内小规模开起了一些简陋的DISCO舞厅。这种存活在黑夜里的博莱文化,在中国的土壤上也生根发芽长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场DISCO”。80年代末的摩登青年拿起四喇叭在长风公园铁臂山前的广场上舞起来了。公园犹如逛夜店的夜市,音乐和舞蹈的门槛不像现在需要一张门票和几个百大dj,跳广场舞的也不只是大妈,这可能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精神解放和“街头文化”。

四喇叭是广场DISCO青年拿在手里的专业和态度
1981年,穿喇叭裤,自带双卡收录机的青年在公共场所跳迪斯科

1992年,国内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DISCO舞厅终于出现了—JJ 迪斯科。JJ的老板是台湾人,是第一个在中国大陆开迪厅的人,也是一个很会做生意的人,后来北京的JJ,广州的JJ都是他开的。
JJ开放那会儿,就如同edc进入中国的消息刚发布一样,每天1000多人挤破头涌入。当时JJ的地位就好比现在的MYST,入场门票平日38元,周末48元,过节98元(当时的工薪阶层平均收入为800~1000元左右)和现在比起来,平日票起码都能在Fusion看个Yellow Claw、Alan Walker、Hardwell了,卡座则没个八百一千就不要想了。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JJ被迫停业,一停就是5年,虽然陆续有阳阳、JJ2的重新回归,但也就像Arkham搬迁过一样,不会是原来那个味儿了。

除了JJ迪斯科,云峰剧场、虹桥宾馆顶楼Casablanca卡桑、瑞安大厦2楼LA cafe、New York New York陆续也趁着热潮开了起来。和JJ一样,大多都是请老外DJ,中国MC带动气氛。当时老外就有着暧昧的光环,他们有些可以免票进入。慢慢的中国MC也学会了打碟,各个场地争相要人,那个时代才是只要会打碟就不怕没饭吃的好时代。

在90年代中期,客人的年龄段一般是17—25岁,营业时间一般是在晚上。大多数主顾是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学业荒疏的青年。他们往往是在很年轻的时候退了学,开始以各种说不清的方式谋生。这也导致了我们从小被教育“正经小孩不能去这种地方”。

就像张蔷(不了解的可参考她是首位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华人歌手—迪斯科女皇张蔷)被理解成“打扮像外国人”、“唱的歌曲有毒”、“会毒害青少年”,这种牺牲在黑夜下的文化始终不能被传统的价值观认可,但这些都不能阻止一部分人给他戴上cool、潮流或是另类的帽子,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从他们身上我们已经能找到如今夜场文化的缩影,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社会能给予我们的想象多太多。


工人文化宫对于90后已经是比较陌生的名词了,简单说是为劳动者在业余时间提供文化、科学和艺术学习及学习娱乐的场所。无法想象,在如今我们生活的城市里,能有一个内环内,有影院、有剧场、有电子游艺厅、有花鸟市场、有图书馆阅览室、还有游泳、溜冰场和游乐场的娱乐天堂,会多轰动警棍术?他曾经存在过,现在已经消失在上海滩了——上海沪西工人文化宫。

△沪西工人文化宫是在1961年初正式开放的,1979年定名为“沪西工人文化宫”并沿用至今
小孩玩游戏机碰碰车,年轻人看电影唱歌购物,老人跳交谊舞看戏曲,无论你什么年龄谁说穿越好,在西宫都能找到自己时髦的娱乐方式。虽然他和“夜生活”还存在一切差距,但西宫不折不扣影响了八九十年代青年人对“时髦”一词的认识,“文青”“非主流”“韩潮”“日潮”都被这个有些脏乱落魄的小地方孕育着。

后来西宫也面临着文化变迁,更多的是被一堆摊头,卖饰品、眼镜之类的店面所取代。还有做指甲,接头发,纹身等,吸引了一大群15~22岁的年轻男孩女孩的欢迎。那时候早恋的小情侣都喜欢去西宫约会买衣服和DIY的明星周边。旁边的银宫还是淘打口碟的好地方。


小编92年生人,记忆中最后一次去溜冰场应该还是初中的时候,但那会儿的溜冰场已经可以算作是“遗址”了,无论是人还是氛围,和当年都不是一回事儿了。
溜冰场
溜冰场在很多80、90后的心里,都有“青春年代社会人场所”的印象。很小就被爸妈告知这种地方不要去,但往往“不要去”的地方都得重点去一下。每个区都有比较

△这样的发色这样的墙绘,在90年代真的帅的不得了了
查了很多文献,都没找到比较合适的文字去介绍这种流行现象。昏暗的灯光,延续了90年盛行的DISCO音乐,灯光一如既往的艳俗(当时是很流行的),脚下踏着快进的速度,一切对任何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都那么刺激感官。

舞厅对学生来说从经济上还是有很大的挑战英才库,溜冰场则成为了很好的时髦选择当然还有低廉的价格,印象中一个小时10多块钱的样子,更早些的话可能更低些,还是可以接受的,就算环境在破旧,真不算事儿。

△不可描述的90年代青春
当年在上海溜冰还是很常见的,每个区都有个具代表性的溜冰场:普陀区-新翔、长宁区-新一代、闸北区(彭浦)-海滨宫是比较出名的溜冰场,学校里出了名的”出去混“的坏学生总出现在那里。正规一些的则是还有各区的工人文化宫和少年宫了。

▲30年前的人民广场,“外教”是个新生事物
他们与戴着红领巾的学生们一起溜冰
卡拉ok
说到90年代最流行什么?下海、气功、唱K、游港澳。那我们来说说唱K这件事。和现在不同的,是当时流行的家庭KTV,原因是开放的唱K的营业场所并不多。一台VCD,两个到四个不等的音箱,一台功放,两个有线话筒,基本就是家庭KTV的配备了,比一次就要好几百的KTV实惠的多明史奇侠。谁家有卡拉ok,就去谁家开趴。

▲《我爱我家》第87集《卡拉OK》中出现的“万燕小影碟VCD,是整部戏里最潮的道具
最早的VCD(DVD)厚度都在10~15公分,“形制都非常华丽巨大”(竹林桑语),清一色皆黑色,当时的选择恐惧症患者生存环境真棒。一张VCD的价格在30元~50元不等。我家尚有一台先锋金色的DV-K301C 3碟DVD,可以说爸爸当年也是技术宅了。


再来介绍一些当年K歌榜无法撼动的几首老歌,是小编儿时的噩梦,现在听来还挺朗朗上口,歌词也都丰富饱满。

△《东方之珠》MV-群星
△《祝你平安》MV-孙悦
小编根据自己的印象列了一个歌单,供大家想不开时回听

保龄球馆
上世纪90年代,保龄球在中国曾经风靡一时。许多纺织厂倒闭后,因为结构条件相似,都改建成了保龄球馆。那时候的保龄球馆已经开始24小时运营了,下班后和好友打上两局成了很多人的生活习惯。黄光宏

△《妙手仁心3》中程至美与岑雅晴深夜打保龄球片段记忆犹新
据不完全统计奢妍美,巅峰期国内大约有2800家保龄球馆,每年卖到中国的球道差不多有5000根。大量影视、音乐作品中都出现了保龄球的元素。价格也从40元(一局)到30元到20元的时间相对长2-3年。21世纪后保龄球馆大批消失,如今上海保龄球馆数量已降至20家左右。

宵夜
在物质匮乏、计划经济、娱乐形式单一的大背景下,在这座城市里,唯一与时代格格不入的,就是于1968年开张的星火日夜商店。

首家星火日夜商店坐落于西藏中路北京东路路口;后因动迁原因于2002年总部由原先西藏路627号搬迁至马路对面
主营南北货、糕点、糖果等。白天到黑夜,来买瓜子、买烟酒、买汽水的络绎不绝桃运狂医。作为中国首家24小时营业的食品店,初衷是为进城送蔬菜的郊县农民提供方便。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并没有太多说得上的夜生活业态,这样一家日夜灯火通明的食品店,在那时漆黑一片的申夜里,成为很多人对夜生活的第一盏灯,也是深夜工作者或夜猫子的精神驿站。

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同名连环画《星火日夜食品商店》,记载了一些发生在这家老店五花八门的故事。
90年代,大排档出现在大陆,虹口区南部的乍浦路率先打头,后继有黄河路、四川北路、彭浦新村、昌里路等络绎不绝的出现,这类餐饮形式更新速度快、价格低廉、营业时间弹性偏晚,市场很快变得火热。

由于四川北路一带的塘沽路、天潼路、福德路、吴淞路、武昌路等是来沪广东人聚集的地方,被称为:“广东街”。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有二十多万广东人,他们大部分居住在虹口这一带,这里的街区开设了许多广式的酒馆、茶楼、商店和戏院,一时间成为了白相人、个体户、恋人撇情操落脚的避风港。油头粉面,男男女女,不同的生活背景,都坐在着一盏盏用灯泡编制的白昼里,远离人多口杂的,这个地方能让他们更放松的就餐。
时装
80现代,年轻人穿着喇叭裤,带着蛤蟆镜趋势交易法,带着双卡录音机开始跳起了霹雳舞,1984年9月华亭服饰市场诞生了。当时全民皆商,下岗潮,体制内下海,做生意特搜战队,做买卖,跑关系,香港人,台湾人,日本人,欧美人,鱼龙混杂,这座计划经济的大本营活过来了。华亭被称为”上海小香港“,出售的是香港外贸货或能人仿制的新潮服装

△80年代华亭路服装市场,是上海流行服装的“桥头堡”

“华亭路的服装样子就是漂亮”华亭路都是懂货的时尚青年还有老外。“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流行的“喇叭裤”、“阿美裤”、“高子衫”、“文化衫”、“工装裤”,起源地就在华亭路。”这里出售的服饰很多就是现在所称为的“原单”品,有的是驳样仿制的国际最新款时装,无论从做工和质地上看,都可算一流。不得不说,当时的人对衣服的“料作”比现在买淘宝的考究的多。2000年5月,华亭路市场关闭。

△起初喇叭裤流行的原因,是人们在其中灌注了太多、丰富的反叛意义,没有了社会的阻力,李江雁也就平淡无奇了。

△喇叭裤+蛤蟆镜,据说当时这样打扮的青年基本都移民了

△1982年上海最大的理发店——南京理发店顾客烫发的场景
最后为大家放一些那个年代风华正茂的时尚青年倩影作为尾声

带点嬉皮士的中性打扮张子嫣,和现代很多文青的装备很相近了

平角裤+中筒白袜+波鞋
不规则几何拼色运动装,笑容也是势不可挡

这可以算是早期涩谷风了,妆容情绪和拍摄角度都很日式
非常恰到好处的肉粉色,不显艳也不为素
大波浪+蛤蟆镜,赫本再现

这两年才又火起来的连体上衣内搭那时候已经是大摇大摆穿上街的时髦单品

女子的红色布拉吉和大爷手里的录音机

那个时代的男性基本还是衬衫皮带西裤的统一着装,但山青水绿很注意质感,小伙有些像王思聪
细数了属于我们时代的珍贵记忆
在感叹时光飞逝的同时
也指引我们创造更具包容性的未来
每个时代都有辉煌一时的流行时尚
只要你有不甘于平凡的倔强与态度

▲南京东路福建路口,天热乘风凉
荷兰摄影师罗伯特·凡德·休斯特 摄
更多热门推荐

年度尴尬现场排行榜,你能撑到第几级?
音乐/创意/科技广南政务网!去香港Sónar音乐节
当来自法国的管风琴大师“遇上”民国神级默片
Ultra 超世代音乐节20周年,3月送你直飞迈阿密
"王阳明"上海开店?近50款限量版积木熊的潮流地

上一篇:杭州解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视频】- 讲座报名:美国本科申请全攻略深度解读!满满的干货(附2017凯斯最新录取结果) 注意-杭州英锐教育 下一篇:泰国女星kwan【视频】- 淄博市新型智慧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172021)征求意见稿 政策-智慧城市决策参考

繁华落尽 转瞬即逝

我们需要透过一系列的训练来突破关卡,我们需要达到一个不受到过去历史的羁绊的心境,透过这样的心境,进而引导成为一个适合进行前进到战士人,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完美无缺的战士,我们的目标是遵循着力量进入无限的领域和穿越!